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7月06日 星期六

    唐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 文摘报 》( 2019年07月06日   07 版)

        ■韩林

     

        武则天因为“牝鸡司晨”而备受诟病,对其皇位正统性的质疑贯穿始终。以此为核心,不同时代的故事渗入了独具特色的内容。唐代人对武则天采取了比较公正的态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使武则天的形象比较符合客观事实,接近历史。

     

        正面评价:如实记录言行

     

        武则天对人才非常重视,这可以从骆宾王的故事中窥见一斑。

     

        骆宾王(约627-684),“初唐四杰”之一。光宅元年(684年)柳州司马李敬业、括苍令唐之奇、临海丞骆宾王等以匡复李唐为口号,欲迎庐陵王,在扬州起兵,三个月战败,李敬业被杀,首级送往东都洛阳,骆宾王起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篇檄文意外地将他与武则天联系在一起,衍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故事一:出自《朝野佥载》。徐敬业起兵时,令骆宾王设计把裴炎拉拢过来做内应。骆宾王编出“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的歌谣谶语教小孩传唱,果然把裴炎拉了过来。他们往来的书信仅书“青鹅”,被武则天识破即“十二月我自与”,诛杀裴炎。

     

        故事二:出自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中写道: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此人!”

     

        故事三:出自孟棨《本事诗·徵异》。宋之问游灵隐寺时吟诗拈句,苦思下句终不如意,有一老僧赠句,成为整篇之警策。宋之问再度造访时,却找不到这个僧人,据寺僧介绍,(寺僧)曰:“此骆宾王也。”之问诘之,曰:“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出赵鲁《游南岳记》。宾王亦落发,偏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当时虽败,且以匡复为名,故人多护脱之。”  

     

        故事四:出自《旧唐书·文苑上》。骆宾王因坐赃贬临海丞,弃官不得志,参与徐敬业起兵。坐赃亦作“坐臧”,即贪污罪。

     

        前三则故事互不相干。一是骆宾王用编歌谣的计策,拉拢裴炎为起兵做内应。以裴炎为中间线索,把武则天与骆宾王间接地联系到了一起。二是《酉阳杂俎》中出现了武则天读檄文表示赞赏,成为骆宾王故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三是《本事诗》中所记载的隐居灵隐寺,帮宋之问对句的故事。这在后世的诗话类著作及文人佚事类作品中常提到。这三则记载都出自唐人的野史笔记,唐人的记载是《旧唐书》的素材来源之一,但这三则记载都没有被《旧唐书》采纳。坐赃被贬可以说是骆宾王的人生污点,《旧唐书》并没有讳言,如实记录下来。三线并列源于唐代对武则天的客观态度,《旧唐书》的对这三段记录的抛弃源于史家的“实录”精神。

     

        反面评价:虚构网罗罪行

     

        骆宾王的檄文列举了武则天的八大罪行,目的是激起民愤,让百姓揭竿而起。檄文中夸大其辞,把武则天贬得一无是处。

     

        罪行一:僭越夺位。“伪临朝武氏者”“窥窃神器”,“伪”和“窃”两个字把武则天的执政定为以下犯上的非法行为。

     

        罪行二:出身低微。武则天的祖辈并不显赫,父亲武士彟是经商起家,因为结识李渊,跟隋李渊起兵而发达。“地实寒微”直接点出以武则天的出身根本没有资格站在现在这个位置上。

     

        罪行三:生活淫乱。后世因为武则天曾经宠幸薛怀义、二张等人,把武则天的生活虚构得很不堪。

     

        罪行四:争宠害人。说她“掩袖工馋”,陷害王皇后。

     

        罪行五:乱伦。“陷吾君于聚麀”,使高宗背上骂名。

     

        罪行六:残害忠良,诛杀裴炎等大臣。

     

        罪行七: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罪行八:软禁皇储。

     

        晚唐人对武则天也持批评态度。李商隐散文《宜都内人传》的开头,勾勒了武则天执政时的社会状况“武后篡既久,颇放纵,耽内习,不敬宗庙,四方日有叛逆,防豫不暇”。开篇一个“篡”字,即表明了作者的立场。“颇放纵,耽内习”,对武则天的私生活提出批评。“不敬宗庙”,不仅是对李氏家族的不敬,同时也违背了宗法制度的规定,是对现存秩序的挑衅。“四方日有叛逆”说明武则天不得人心,社稷不安。

     

        五代十国时期的詹敦仁从非正统的角度否定武则天,他作有一首诗《复留侯从效问南汉刘岩改名龑字音义》。刘岩即刘陟,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君主。刘岩继其兄刘隐之势力,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称帝。他先改名为刘龚,之后根据《周易》里的“飞龙在天”,自己造了个字,上龙下天,定发音为岩,以此为自己的名字。詹敦仁认为刘岩此举与武则天造“曌”字的行为类似,以毒蛟之姿,觊觎帝王之位,属于僭越。

     

        (选载二)

     

        (《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