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宇
人一辈子有很多四年,但是很少有哪个四年对你一生的影响能超过大学这四年。所以,填志愿这件事的重要性,要远远超出学什么、将来做什么工作这个有限的目标。填志愿的优化问题可以被分解成三个维度来考虑:一、学校的“好坏”;二、学校所在城市的“好坏”;三、学科的“好坏”。
给定任何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这三个维度的优化往往是存在矛盾的。比如,你的成绩可以让你在一所名校上一个冷门的烂专业,或者在一个差一些的学校上一个热门、抢手的专业。再比如,两所学校让你挑,A校排名好,但是在三线城市,B校排名靠后,但是在一线城市,你该怎么选呢?让我给你两个简单、粗暴,但绝对有益的建议吧。
第一,学校的好坏比学科的好坏重要。讲三个案例吧。
第一个案例是微博红人瓦西里老师,他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瓦西里老师多年前是一家国际著名广告公司中国创意总监,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广告业牛人。这一切都跟他大学的专业无关,但是跟他大学时代的经历、朋友、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当年瓦西里老师选择去一个二流学校学颇为时髦的广告专业,那他现在说不定还在什么写字楼里辛勤地思考文案呢。
第二个案例是我前妻,她和我都是北大的,但是学的专业比瓦西里老师的还冷门——乌尔都语。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话,属于北大东语系里的小语种。小到什么程度呢?北大这个专业,每四年招生一次,每次就几个人,几乎都是想上北大,但分数又不够任何其他系的考生。据我前妻说,他们毕业的标准去向只有几个,不是《中国画报》《中国建设》这类媒体,就是社科院单位。这么说,学了这么个没用的专业,这辈子就完了?我前妻后来先是去了摩托罗拉工作,再后来又去芝加哥大学读了MBA,现在在加州一家做互联网广告交易平台的公司,混得不错。这一切都跟乌尔都语无关,但是跟北大的品牌和经历有关。
第三个案例是我在纽约认识的一个朋友,北外学英语的,叫潘岳峰。我认识潘岳峰的时候,他已经是德意志银行纽约交易部门掌管汇率交易的负责人了,收入是我的十倍。我说我发现你们北外很多人都混得不错啊。潘岳峰说是啊,我们学英语的,无一技之长,出了国被迫转行,结果纷纷转行做金融了,到现在反倒混得还行。
我觉得潘岳峰说得特别对,一个人在本科就早早计划好了将来干什么,未必是件好事,太功利、太算计,反倒会让你失去更好的可能性。更好的策略是在一所优秀的大学学好基础,然后等毕业的时候,决定研究生去学什么跟职业有关的技能。
再说第二条建议。第二,学校所在城市很重要。
简单地说,就是选择到有活力、机会多的城市去上大学。我一个朋友原来在四大(会计、审计事务所)之一的纽约办公室工作,他本人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的,那所学校会计专业很不错,但是在一个偏远的山沟里。他进入四大以后发现,纽约办公室里居然大部分人的大学都不如他,但都是纽约本地的学校。他的那些同事只是因为在纽约上了大学,就占据了足以弥补学校差距的就业优势。
当然了,有活力的大城市给你提供的不只是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人、环境、经历这些对于你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因素也许更加重要。在一个小地方上大学,你除了在校园里闷着无处可去,说不定还会养成打游戏的恶习,而在北京混四年,你不知道你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牛人。
(选载三)
(《升维:让你人生出众的另类通道》中国友谊出版社201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