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市”的由来

    《 文摘报 》( 2019年06月11日   06 版)

        “市”是中国最古老的贸易市场形式。在唐代以前,“市”的概念,与我们今日所理解的不同,今天它是与“城”相提并论的,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直到唐宋时期“坊市”制度的崩溃,市、坊合一,“市”才成为与“城”相同的概念。

     

        “市”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商品交易的专门场所,即今日狭义的市场的概念。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市,买卖所之也”,也就是做买卖所要去的地方。另一种含义,则是在“市”中所进行的买卖行为。《尔雅·释言第二》中“贸、贾,市也”,将货物的交易出售也称为“市”。在这里,我们所指的主要还是前者。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市源于早期的“日中为市”和“因井设市”,而这一形态则是从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和村落交易行为逐渐演变而来的。

     

        《易·系辞下》中写道:“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大意就是,神农氏在中午开设集市,招引各地的民众,集聚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人们各自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离开。神农氏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当时,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已经开始,氏族之间的社会分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所以,当时人们的社会生产力比远古时期有所提高,劳动生产中开始出现了剩余生产物。

     

        为何要规定“日中为市”?生产剩余的出现,使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有偿让渡和交换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强烈,个别的、随意的、偶然的交换形式,已不能适应交换的要求,节省交易的时间,提高成交率,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有较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交易集中地,并产生了一些交易的规则,“市”的形态随之产生。所谓“日中为市”,也是交易经常化和交易场所、时间走向固定化的表现,这就是市场的雏形。

     

        (《北京晚报》6.4 傅奕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