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文化不能只追逐利益

    《 文摘报 》( 2019年06月11日   05 版)
    王晓鹰

        提到王晓鹰,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执导过的许多话剧、歌剧、京剧、越剧、舞剧、音乐剧。但其实,身兼多职的他在当导演之前,在基层剧团做过多年演员。

     

        1978年,全国掀起了观摩和学习话剧《于无声处》的热潮。王晓鹰当时在安徽池州地区文工团当演员,和同事们坐了一夜轮船来到上海学习,准备回去排这部戏。回去排戏时,当大家都不清楚该怎么做时,王晓鹰发现自己能够非常清晰地回忆起演出内容和舞台调度等等。

     

        那时,很多剧团没有专门导演,大家对导演所要承担的创造性工作认识不够,觉得能把看过的戏“拷贝”下来就有当导演的“料”。

     

        1979年,王晓鹰考上中戏导演系。学习之后,他才真正认识到导演所需要的创新性和自我表达意识,“导演有3个职责,第一是剧本的解释者,第二是演员的镜子,第三是演出的组织者”。

     

        毕业后,王晓鹰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担任导演。1988年,他去德国待了3个月,看了100多出戏。“多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段经历让我确立了想法,即我所喜欢、所追求的戏剧是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主流戏剧。没有因循守旧的舞台表达,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也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一切都是为了表达戏剧的内涵和思想。”

     

        2012年,伦敦举办奥运文化年活动。其间,伦敦环球剧院办了一个戏剧节,用全球37种语言演绎莎士比亚的37部戏。中文导演是王晓鹰,排的是《理查三世》。怎么排这部戏?是把它当作外国故事来排,还是把剧本改成一个中国故事?王晓鹰选择“组接”,把中国文化直接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对接。许多观众带着一种意外之喜看着莎翁戏剧的内涵被中国思维、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所表达。

     

        除了用中国元素演绎西方戏剧,王晓鹰还大胆尝试,让中国演员和希腊演员用各自母语同台表演,以双语交互的方式共同演绎《赵氏孤儿》。没想到演出效果特别好,观众反响很热烈。

     

        实际上,西方观众对《赵氏孤儿》并不陌生,它是最早在欧洲产生影响的中国经典剧作之一。法国文豪伏尔泰曾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德国诗人歌德也试图根据赵氏孤儿的故事创作悲剧。所以,让观众理解故事并不难,难点在于让希腊演员和观众理解剧中人物中国式的情感思维和行为逻辑,尤其是让他们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

     

        王晓鹰认为,“跨文化戏剧”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跨”而在于“合”,合于“有机的整体”,合于“内涵的表达”。这样的演剧样态带有“跨”的明显印记,而在丰富性和感染力上则是“跨”之前的单独文化样态所不及的,因为“合”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浸透在整个演出中的“跨文化艺术语言”。

     

        当前,中国戏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观众的流向整体上从“俗”到“雅”,对文化产品接受得越来越多。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提升,底面越大,普及的人越多,塔尖那一部分人的欣赏品位就越高。“我们需要有艺术内涵和艺术品质的文化,让观众更接近文化和艺术本质。文艺创作者和文化传播者必须给观众选择的权利,让观众在选择中分流、成长。归根结底,文化不能只追逐利益。”

     

        (《解放日报》5.17 吴越)

     

        (本版图片均为郭红松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