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 文摘报 》( 2019年06月11日   05 版)
    5月29日,中国农大师生在曲周一处麦田查看小麦长势。 王晓摄

        初夏温热的风吹过,河北曲周县麦浪翻滚,丰收在望。难以想象,如今生机盎然的田野,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

     

        46年,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这里,挥洒汗水和热血,有的甚至长眠于此;46年,农民和师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精神,深深融入农大人的血脉。

     

        “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了”

     

        曲周,地处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低洼地带,历史上是有名的“老碱窝”,曾有28万亩盐碱地,占全县耕地近40%。“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曲周的真实写照。早在明朝崇祯年间,曲周县志上就有“曲邑北乡一带,盐碱浮卤,几成废壤”的记载。

     

        1973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接到层层转达的周恩来总理关于改良盐碱土的指示。

     

        在回忆录里,两院院士石元春这样描述初到曲周县的景象:麦田里片片白花花盐霜,像天上浮云,时淡时浓,飘忽不定。渠边路旁,田埂沟旁,到处都被涂抹上了盐霜的白色,地里很少有农民劳作。“没想到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盐碱这么厉害,百姓这么苦。我们是学土壤的,是给土地治病的,我们有责任把这块土地治理好,让老百姓生活好起来。”就这样,1973年9月初的一天,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达如、雷浣群、黄仁安、陶益寿几位老师赤脚蹚着水进了盐碱最重的张庄村。住着“三漏房”——几间土房漏风、漏土、漏雨;吃着“三合面”——高粱面、红薯干、茅草根掺在一起;喝着“苦咸水”——村里的水又苦又咸,初来的人都免不了拉肚子。

     

        “你们到底能待多久?”当时的张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文心里打鼓。此前来过不少治碱工作组,大多不了了之。农大团队回答干脆:“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

     

        查文献、找病根、做化验,终于摸清当地地下水盐运动规律。接下来,开药方、做试验,反复论证研究,最终提出大胆方案:采取“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综合治理。夏天顶着骄阳和农民一起挖沟,身上晒起泡;寒冬跳进冰冷的河水打坝;和老百姓推独轮车,穿行阡陌之间;喝着咸水吃薯干,拉肚子脱了形……

     

        经过几年治理,试验区防涝能力提高4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由67%降到7%。昔日的“盐碱滩”渐渐变成“米粮川”。1972年,张庄村粮食亩产量只有79公斤,而到了1979年,这里的粮食产量超过300公斤,从此结束了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张庄村改土治碱的成功为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治理带来了希望。此后,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两脚扎在泥土里,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曲周的故事,一直围绕土地与人而展开。如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农大师生们踏上为农服务新征程。

     

        2009年,51岁的农大教授李晓林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农大在曲周设有实验站,但一墙之隔、实验站内外,地里的产量相差很大。如何能让科研成果走出围墙,真正让农民用起来?设立科技小院的想法由此产生。”李晓林说,“人住在哪里,才会真正琢磨哪里的事情。吃住在村里,才会真正考虑乡村的需求。”

     

        “163亩的核心方,59户农民,74块地。”李晓林选择曲周白寨村作为“基地”。从北京到曲周实验站,再从实验站搬到农家小院,生活条件越来越艰苦,但农大师生和农民的心贴得越来越近,对生产的观察越来越真切,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农作物根深才能叶茂,我们农业工作者就像农作物一样,必须两脚扎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泥土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人与土地不断互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化学反应。在实验站的院子里,常有百姓和师生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辛德惠的墓前祭扫。从改土治碱到此后农业综合开发,曲周倾注了以辛院士等为代表的几代农大师生的心血。辛院士去世后,一部分骨灰留在了曲周——这个他奉献了半生的地方。

     

        曲周,农大;村民,师生。虽有时空变幻,近半个世纪的情谊从未改变。

     

        “村民特别热情,总给我们送菜,常常看到我们就说,地里的菜吃不完,你们快去薅薅吧!”

     

        “今晚在实验站开会,告诉阿姨我会晚点回家,结果夜深时在院门口,看见阿姨一直打着伞在雨里等我。”

     

        “脚扭了,下地做饭困难,邻居发现后天天让我上她家吃饭。”

     

        在科技小院学生日志中,除了推广农业技术,写得最多的就是来自村民们质朴的关怀。

     

        “‘先有实验站、后富曲周县’,曲周和中国农大的情谊水乳交融,历久弥新。”曲周县委书记李凡说。

     

        “在田野中书写青春答卷”

     

        在农大师生心间,论文从来都是来源于生产,论文是写在曲周大地上的。曾经在村屋里苦苦纠结“在农村能写出毕业论文吗?能顺利毕业吗?将来又能做什么?”的曹国鑫没想到,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上刊发论文。与国家现实需求结合,与生产一线结合,如此特别的转录,让中国农大与众不同。科技小院先后参与发表学术研究文章173篇,其中SCI论文29篇;同时还编了8部实用技术图书,研发6个产品、获得18项专利。

     

        让白花花的盐碱地改变颜色,这是写在泥土里的论文;让田野处处洋溢丰收的喜悦,这是交到农民手中的答卷——通过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实现了科研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学生也在不断历练中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具有三农情怀的人才。“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科研水平既能顶天,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也能立地,在田野中书写‘青春答卷’,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说。

     

        (《光明日报》《北京日报》5.31 孙杰 胡浩 于文静 范世辉 靳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