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6月04日 星期二

    扶贫最关键是人的问题

    《 文摘报 》( 2019年06月04日   06 版)

        发展产业,要有规模和有效益地发展。但是究竟能不能成功、农民能不能受益,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

     

        比如,我们去湖南一个村子进行扶贫调研,该村种植杭白菊很难推广。其实从自然条件来说,杭白菊是很适应这个地区的,但是农民不爱种,主要原因是嫌麻烦。三四月播种,十月才有收获,还离不开人。菊花收获的时候也很难收,有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摘,等到它全开的时候再摘就晚了。那么农民不愿种是不是说明农民很懒?并不是。

     

        社会学做田野调查,不能从表面看问题。菊花之所以“粘人”,是因为农民很“忙”。贫困的农民,家里有更麻烦的事情。他之所以没出去打工,可能是因为家里有卧床的老人或者其他的拖累和负担。既然不能出去打工,他在家就无暇种植菊花,这是同一个道理,他只能种水稻,因为水稻不用天天照看。

     

        农业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是“适应性”。也就是说,产业要在这个地方活下来,不是适应这里的水土就行,还要适应这里的“乡土”。“适应性”就是要有“乡土性”,这是一个非常有社会学味道的大问题。很多人不懂社会学,只是去算数字账,搞起来就会吃亏。现在有很多投资方,从村里包了很多地,看到什么赚钱就大规模种什么,最终却很难赚到钱,原因就在这里。

     

        产业扶贫是扶贫的关键问题,但是真正做得优秀且长久的产业少,好多产业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算经济账,眼睛里没有“人”、没有“农民”。如果搞产业不用当地的农民,而是用外地人或机器人,则另当别论。

     

        扶贫最关键的问题,既不是设施、也不是资金,是人的问题。发展好产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能人返乡。农村的人才和产业发展互为因果,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

     

        (《北京日报》5.27 周飞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