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今人比古人更容易焦虑

    《 文摘报 》( 2019年05月07日   06 版)

        在唐诗和宋词中,“焦虑”是一种普遍性情绪,也是大量作品创作的源起,很大一部分诗词中都有描写各种焦虑的情绪。张继在唐朝算不上大诗人,但他的《枫桥夜泊》让他名垂千古。张继写这首诗时,心境是非常焦虑的,从诗中看,他已经失眠了大半夜。

     

        百度百科这样定义“焦虑”: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

     

        今人是不是比古人更加焦虑?从这个维度上是无法比较的,但人类的情感应该是一致的,焦虑总是与人如影相随,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外界的“风吹草动”就是焦虑的源头,换言之,焦虑更多的来自于外界的影响。

     

        不仅仅因为时代发展加快,每个人的际遇动荡,而且因为信息革命之后,信息传播极快,人们每天大量地接受各类信息的轰炸,比起古人,心境受外界影响的概率几何级地增加。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描写了一种“信息传播闭环”现象。文中这样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其实把医治焦虑的“药方”开出来了。接受外界信息或者选择性接受信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人人都可以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中。

     

        古人可以凭借落后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方式,构筑起一个物理层面的世外桃源,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还有越来越细化的“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处于“被管理”之中,信息在这些网格上流畅地传播着,谁能躲得掉、逃得了?

     

        所以,一位现代人要筑起一个物质和精神上双重“世外桃源”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说因为构建物质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条件的不具备,大大增加了现代人构建心灵上的“世外桃源”的难度。那些能真正摆脱焦虑的人,往往是一些善于认清传播本质,有选择性接受信息的人,这需要一些精神上的“修行”。

     

        我们所需要的“修行”又是什么?不过是守得住本心,忍得了孤独,耐得了寂寞。

     

        (《羊城晚报》5.4 陆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