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翟灏所编《通俗编》引《后汉书·王符传》中语:“或作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是无益也。”古时士大夫的观念,多轻视小儿玩具,而小儿若听得懂这番话,自然是不会以其为然的。
小儿玩具中,极有土气息的,莫过于捏泥娃娃、泥猫狗、泥桌、泥椅、泥碗等。做这些,得用胶泥方可。此类泥巴,泛红色,粘性强,有韧劲儿,怎么揉捏都成。家附近,恰有块野地出胶泥,纠合小伙伴去挖,带着小铲子和一个袋子即可。
用手去抠挖泥巴也行,不过有些麻烦,因粘性之大,想从地面上起出来,得使浑身的力气。有小铲子帮着,切割一下,起起底儿,自然好了许多。挖胶泥也是有季节性的,随着时令变化,这种泥有湿润和干燥之分,湿润适宜,待水分减少,泥会慢慢出些裂纹,初始仍可玩,等到干结,硬得不得了,就不中用了。
胶泥带回家后,找干净石板,作为玩耍地盘。并非立时就能捏形的,得先将大块儿泥巴用力摔打,其用意是塑塑形,去去野性。之后如对待案板上的面团般,又揉又拍又拉又拽,将其韧劲儿调整匀称。此类准备工作完毕后,即可制作泥玩具了。
有时异想天开,还要将捏好的丑丑笨笨的泥玩意儿,放到火上烤烤。这自然是孩童模仿烧窑做陶器,也想将自己手中的泥人泥猫泥碗“陶”一下。不消说,经过火上的片刻烤验,全裂开了。
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里,记一则童谣:“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罗。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空钟未耍过,可略过,另外几种却有兴趣谈谈。
尜尜实际也是陀螺一类,我想说的乃变体尜尜。平常的尜尜就是放在地上抽打着玩儿,若将其缩小许多,换种材质,可放在桌子上捻动起来,飞速旋转,速度快时,几疑其静立不动,后慢慢力竭,直至倒下。这玩具有金属或塑料质地,多为买来,花些钱即可,但也能自己做简易的,材料可因陋就简:以前的酒瓶,启开盖子后,那瓶盖内有一层塑料薄膜,不算厚,但也未薄到“弱不禁风”。将之揭下,找一根火柴,居中洞穿圆形薄膜,火柴棍儿两边各露一截儿,就成了。火柴一头是圆滚滚的磷,正好作为摩擦点,手指捻动另一头,圆形薄膜作为“翼”,小玩意儿在平滑的桌面上就可转动起来。
至于毽子,我踢起来全然外行,不过三四个必落地,实不灵光,不过对毽子这物件本身兴趣极大。
毽子多用鸡毛,听信人言,说活鸡身上的毛做成的毽子更好使,于是,小孩子可就盯上院子里的鸡了。欺上前去,就要活生生拔它,这鸡岂能乐意?奋勇抵抗或转身就跑,于是院子里展开追逐。鸡毛如何凑齐,必得有曲折的历程。
毽子的底座,以前都用铜钱。我攒了一大堆,最常见的是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光绪通宝,其他,顺治、嘉庆、道光等也都有,明代的也有几个,最远的是宋,唯一一枚。因为稀罕铜钱,所以毽子做好,一定要保管妥当,丢了毽子,鸡毛可以不心疼,通宝可就找不回来了。
别有一种虽不太玩儿、但对其本身感兴趣的玩具——羊脚骨,又叫羊拐骨、羊踝骨。这个叫“抓子”的游戏大致归属女孩子,男孩儿很少去掺和。游戏需要四个羊脚骨,一个小布包,玩时,将布包抛起,在此几秒的空档期,将四个羊脚骨按一定次序翻转过来,规定抛包次数,在规定次数内把羊脚骨翻过四面又一把抓起来为胜。
知堂曾翻译古希腊谛阿克列多思的牧歌第十《农夫》,是讲对女性美丽之赞美的,有一句直译曰“你的脚是羊脚骨”。“我知道这astragaloi是羊脚骨,知道古代妇女子常用这种脚骨像吾乡小儿‘称子’似地抛掷着玩耍,也在希腊古画上见过这个游戏的图,可是没有法子可译:从汉文上看来,羊脚骨没有一点诗与美,普通的联想只是细,此外什么都不能表出,所以不好直译。”考虑许久,他终于勉强译成“你的脚是象牙”,也是没有法子的法子。
虽说羊脚骨末了曲译成象牙,是文化区隔下的妥协折中,但终究是让我们知晓了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已然有抛掷羊脚骨的游戏,这也是可慰的罢。
(《北京晚报》2.27 遆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