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生活经验塑造了媒体选择

    《 文摘报 》( 2019年03月07日   06 版)

        公众的口味是由什么塑造的?很多人更喜欢《太阳报》或者碧昂丝的原因,与他们的社会条件有关,而不是与他们的先天能力或者任何与生俱来的右翼倾向有关。人们的社会条件是指他们从出生以来的整体生活经验:从他们的婴儿哺育时期,经过念书时期到成人后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还有文化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呈现给他们的方式。

     

        大量的社会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从小学到大学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成就,都与社会阶级背景紧密相关并且深受其影响。人们长期以来对到底哪些阶级经历的特殊方面——收入、父母的态度、同辈的压力、学校和老师的倾向等是造成上述关联的最重要原因而争论不休,但是对这种关联本身没有产生质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是很明显的。父母的收入与阶级相关,会影响孩子们接触到的书本数量、接触到的学习空间、参加丰富的假期活动的机会。阶级偏见,尽管这点很少被公开承认,却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潜意识或者半意识的层面),会影响着一所学校对一个孩子成绩的期待和评估。早已料到工人阶级的孩子们往往最后干的是工人阶级的工作,这一点既会影响父母也会影响学生对待教育的态度。上述所有这些因素和很多其他因素,会以一种恶性循环的方式互相加固。

     

        这种情况转而对人们的媒体和文化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经验”已经制约了他们,他们感觉到某些报纸、杂志、电影、书籍、音乐、音乐会等“不是面向像他们这样的人的”,然而,他们会对其他的媒体感到“亲切舒服”得多,这是双向过程——所有媒体产品都是有意识地针对特定社会群体来设计的。

     

        (《媒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英]约翰·莫利纽克斯著 杨倩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