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鱼生火,肉生痰”的真相

    《 文摘报 》( 2019年03月07日   04 版)

        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于鱼、肉等食物,中医认为其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和谷类食物或蔬果类食物相比,补益的作用更强,营养价值更高。肉类食物以甘味为主,性质多偏于温,所以肉类食物大多助阳益气,具有驱寒补气血的作用。对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的虚弱人群,有补益作用。

     

        这类食物虽然好处很多,但不能食用过量,否则就会伤害身体。因为从中医食疗的角度来说,鱼肉中的带鱼、胖头鱼、鳝鱼等都属于温性食物,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出现上火的症状。因此,内热偏盛及阴虚火旺体质者要少吃温性的鱼类,可以用性质较为平和的鲤鱼、平鱼代替。

     

        除了鱼类,肉类也不能吃得太多。食用较多肉类食物后,会使体内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所以脾虚痰湿的人群,应该减少食用肉类的数量。而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肉类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过量摄入容易增加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而这些疾病的发病和中医痰瘀互结的证候是分不开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畜禽肉类的食用量为40~75克,水产品的食用量为40~75克。所以,只要鱼类、肉类食物的食用量合理,饮食结构均衡,是不会对健康人造成不利影响的。但对于本就脾虚痰湿或阴虚火旺的人群来说,适当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入量,或者选择更为平和的同类食物食用,也可以避免出现生火或生痰的问题。

     

        (《当代健康报》2.28 魏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