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2月12日 星期二

    “招才”政策不是纯粹的“户口挂名”

    《 文摘报 》( 2019年02月12日   06 版)

      国内部分城市如西安、南京、天津等在近几年陆续出台“招才”政策,开始重视人才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然而,现实中“户到身不到”或“户到心不到”却成为常态,很多大学毕业生将户口迁移到相关城市,但仍然在外地工作,仅是纯粹的“户口挂名”。

      新生代青年已经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大量青年在工作之余,对足球、瑜伽等运动健身场馆,读书、展览等文化交流场所的需求也日渐旺盛。在新的时期,人才需求呈现全方位、多元化的趋势。“产城融合”成为聚才的重要基础,而产城融合也并非是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是产业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与耦合发展。

      发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中,“聚才”是基本,“兴才”是关键。一些地方把“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戴帽人才”数量当成自己的人才工作业绩,忽视人才对产业创新发展发挥的实质性作用;相当一部分致力于助推大学项目产业化的“大学科技园”因孵化不力而日渐凋敝;一些学者制造产业化“假象”,骗取国家巨额科研经费……实际上,真正的产业创新往往来源于企业,企业是产业创新“集结号”的吹响者,人才要想在产业创新中发挥巨大价值,应当是听到“集结号”后的自发行为,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坚持创新的定力,需要地方政府培育创新的悉心和耐心,需要金融及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有效催化,更需要社会大众对创新的热情关注。

      围绕创新人才,要构建“市场牵引、企业牵头、政府服务、社会支撑”的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地方产业发展活力。

      (《中国青年报》1.29 李军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