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联合国大厦前的玫瑰花园里,矗立着一座名为《昇》的铜制雕像:两位体态婀娜的少女相向而立,昂首展臂,高擎着象征着地球的圆球。这尊雕塑的作者是中国雕塑家吴慧明。
吴慧明清晰地记得这件作品落成的日子:1990年10月1日,那一天是中国的国庆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德奎利亚尔主持了揭幕仪式,当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总干事沙伦说到:“是这座中国艺术家的雕像把我们聚在一起”时,全场掌声四起。这座雕塑的复制品还被制作成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世界杰出妇女奖”的奖杯,颁发给了四位有世界影响的女性: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尔、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雕像的底座上刻着“吴慧明”的中英文名字。
作为学院派雕塑家,吴慧明接受的是苏联写实雕塑体系的传统教育,她早年创作的纺织女工、女战士等形象,忠于人物原型,刻画细致入微。美国街头、广场、公园中那些千姿百态、造型夸张的雕塑让吴慧明豁然开朗,她发现,除了通过刻画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动作能表达情感,雕塑造型本身也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言说。回国后,吴慧明的雕塑语言越发舒展、凝练。她着力于打造雕塑的“大造型”,用简练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
1995年,雕塑《狂想曲》诞生,两位舞者似乎正在跳着一曲伦巴舞,这件展现人与人的交流与和谐的生动作品,成为了新华路上的一道风景。这件作品还有另一个名字:《友谊颂》。改革开放初期,新华路曾是上海的迎宾路,常有外宾来参观。“这两个人的舞蹈动作看似和谐,但其中也有一些摩擦,我想表达的是交流之中的磨合。”吴慧明说。“制作雕塑时一定要学会远看,保持一定的距离去看,你才能看到最本质的东西,那些琐碎的、不能说明问题的东西就可以砍掉。”“雕塑要‘简’,但简不是简单地做减法,再简的东西还是要有精神,要有内涵,要抓住本质,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
在吴慧明看来,雕塑家就是要从生活中捕捉那些美好的瞬间、打动人心的瞬间。“你的心动了,再把它用雕塑语言表达出来,观众才会跟着你心动。”
(《解放日报》2018.12.28 陈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