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时尚圈的摄影艺术家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05日   06 版)
    欧文摄影作品《母鹿之眼》

      “当旧世界坍塌时,我就在那儿,在其中扮演着我的个人角色;那光景丑陋、愚蠢,生命时时受到威胁。只是多了些运气,我和家人才得以逃脱,我们一无所有,怀有的只是对丧生的恐惧。”晚年,摄影大师欧文·布卢门菲尔德在自传中写下了上面这段话。

      他出生于1897年,在1969年去世,72年的生命历程伴随着20世纪最波澜壮阔的70年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现代艺术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咆哮的二十年代、大萧条、战后经济腾飞……你可以说他运气糟透了,也可以说他有幸参与了历史,因为他每一个阶段拍摄的作品都记录了20世纪摄影史。

      1936年,欧文搬到巴黎,专职从事摄影,为Vogue、Harper"s Bazaar、Life等时尚杂志工作,拍摄商业广告,很快有了自己的工作室,50岁成为世界上收入最高的时尚摄影师。

      历经磨难的摄影师用镜头塑造了1940、50年代的时代形象,克制、体面、有教养。特别是他在1950年为Vogue拍摄的一个封面,将模特Jean Patchett的面部细节抹得干干净净,只剩一条高挑的细眉、一只盛气凌人的眼睛、两瓣红唇和一粒美人痣。这幅作品取名为《母鹿之眼》,不仅是Vogue杂志的代表封面,更成为美容行业的标识。1958年,他为Vogue拍了时尚史上第一个非洲裔模特封面。他的时尚摄影作品成为时尚产业的里程碑。

      欧文自称长相丑陋,因此深深迷恋美丽的女人,然而他成长的年代德国弥散着性压抑的社会氛围,来到巴黎,特别是来到纽约后,他才得以大胆研究女性之美,从她们身上得到创作灵感,尽力在胶片上捕捉、表现女性身体美好的线条和阴影,释放出他对女性肉体的热爱。然而他的作品中,即便是裸体照,也都笼罩着“纱”;这层纱可能是玻璃,可能是纺织品,可能是彩色的涂料或网格效果。今天看来,他留在相纸上的彩色裸体,披着橘色和红色的光,仿佛来自未来,跳出了时间的束缚,成为永恒。

      欧文迷恋镜像效果,迷恋到给孙子送礼物,也会送两只一模一样的爱情鸟,名字也一样,都叫Remy。一张少年时期的自拍照上,他举着一面镜子,镜中映出他的侧脸,“正面和侧面的结合”成为他拍摄人物肖像惯用的手法。他还运用镜像原理,刻意强调突出人脸的某些部位。

      他孜孜以求技术上的探索。比如他采用过度曝光,给产品边缘打上一圈神秘的阴影,令人遐想;他令同一主题多次曝光,让数个形象横跨画面,好像印刷上去的;他会让画面上模特的头被复制,身体却被划分成若干片……这些开创性的表现手法、复杂的艺术构思使他的作品带上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打破了商业摄影的传统,成为后世时尚、艺术摄影的普遍标准。

      当欧文处于创作高峰之际,时尚世界变了。进入1960年代,杂志越来越追求商业化,愈发傲慢,开始抨击他的艺术手法,逐渐摧毁了他的意志和创作力。欧文确诊患上前列腺癌,他以一种隐晦的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自述已年过七旬,不想再老下去了,更无力走进新时代。1969年7月4日,酷热的罗马,他明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仍奋力沿着西班牙台阶跑上跑下,并且拒绝服药,终于,他成功地猝死于心脏病。

      欧文生前忿忿不平没有得到艺术界的认可,有生之年从未见到自己的作品在大都会博物馆、当代MOMA等重量级的艺术馆展出。1970年代,纽约方才有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摄影画廊。他生前最后一任情人,也是他的助理,非但不宣传他的作品,反而私藏起来,与他的子女为作品的所有权和版权厮打,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欧文声誉和作品的传播,让他和他的作品被尘封近半个世纪。直到2010年后,人们才摆脱种种偏隘,重新从艺术角度来认识这位摄影大师。

      (《北京青年报》2018.12.28 李孟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