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纪录片《收租院》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15日   06 版)

        1965年初,在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们用泥巴塑造了一组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向地主交租的群像。这组以刘文彩为原型、名为《收租院》的泥塑大大小小共114个,一个个雕像栩栩如生,无言地诉说着刘文彩当年的种种恶行——小斗放贷、大斗收租、私设地牢、草菅人命、喝人血、吃人奶……不久,部分复制的泥塑在北京中国美术院展出,引起新闻界的关注。

        在全国人民“学习大寨精神,做大寨社员”“牢记过去苦,不忘今日甜”“从前当奴隶,今天做主人”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以此题材为蓝本,赴大邑县刘文彩地主庄园拍摄了纪录片《收租院》,并获得很大的成功。

        《收租院》以浓厚的感情和文学色彩把泥塑作品与史料和当事人的讲述结合起来,产生了深刻的艺术效果。《收租院》作为纪录片的影响大大超出了雕塑作品本身。

        《收租院》所产生的背景具有极其浓重的时代烙印,与其说它是一部纪录片,毋宁说更像一部阶级教育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将开始新生活的中国人民依然沉浸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愁”的浓郁的阶级斗争的气氛中。

        无论是泥塑《收租院》还是以此创作的纪录片都与当时的现实斗争密不可分。在这部片子中,无论是画面表现还是解说词乃至或悲戚、或激愤的音乐表现,都充裕着浓重的时代所特有的气息:“斗啊,斗,你在刘文彩的手,你是地主的嘴,你是豺狼的口,你喝尽了我们穷人的血,你刮尽了我们穷人的肉……”

        1996年4月,在重庆举行的《收租院》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组群雕是中国雕塑发展的里程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是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有人说,《收租院》泥塑群像在中国雕塑史上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有人说,“收租院”和“秦兵马俑”的出现,填补了中国缺乏《荷马史诗》这样长篇叙事诗的空白,这样的评价或许并不过分。

        纪录片《收租院》通过视听语言成功地展示了泥塑《收租院》的艺术成就,再现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有极为强烈的教育意义。

        一组雕塑、一部纪录片,没有哪一部像《收租院》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竟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和解读。《收租院》播出之初,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意义,忽略了纪录片本身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和内涵。1996年4月,文化部将其制成电影拷贝,在电影系统发行、放映。进入院线的《收租院》,作为艺术的价值更加被人所关注。在诞生半个世纪之后,无论是作为雕塑的《收租院》还是作为纪录片的《收租院》,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已经近乎陌生。事实上,我们应该用更平实的眼光来审视作为艺术作品的它。即便是今天的观众,在观赏《收租院》时,也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感受——正如纪录片《大地主刘文彩》的采访中陈汉元所说的那样:“不是特别有抵触情绪的人,一般来讲看这部片子,看到后头都会流泪的,因为它整个的氛围、艺术的调度,会让你忘却疑问。”

        (选载二)

        (《国内50部经典纪录片》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 钱淑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