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派四杰”(即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蒲华)之一任伯年的标签是商业画师,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以画谋生的自由艺术家。
作为任伯年的绘画启蒙老师,他的父亲任淞云本职工作是米店老板。卖米经商之外,任淞云也能作画,是个功底扎实的民间画师。不同于读书世家的传统文人思想,任淞云丝毫不热衷考取功名、当官入仕,他鄙夷官场沆瀣一气,为人清高有气节。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任伯年本人也几乎没有受到腐儒思想的束缚。10岁那年,父亲开始传授他写真等传统绘画技巧,任伯年学画不是单纯为了陶冶情操,更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以便收成不好时卖画挣钱。
任伯年15岁那年,父亲在太平天国的战乱中去世,他靠着父亲传授的画技独自谋生,仿制市场上销售火爆的名家画作,在路边摆摊出售。凑巧的是,因为一把假冒的画扇,任伯年结识了他的第二位绘画老师任渭长。
一天,任渭长路过任伯年的卖画小摊,看到这个年轻人画得不错,便停下来仔细欣赏了一番。然而定睛一看,任渭长发现,画扇上的落款居然是自己的名字。他询问摊主:“这扇子是谁画的?”任伯年回答:“任渭长的真迹。”“他是你什么人?”“是我叔叔。”任渭长一听,笑了,“我就是任渭长”。谎言被拆穿后,任伯年羞愧得拔腿就想跑,任渭长一把拉住他,“你的画充满了灵气,画得也很好”。任渭长不但没有怪罪任伯年,还收他为徒,教授他正统的国画技法。
任渭长属于第一批晚清“海派艺术”画家,师承陈洪绶一脉,深得宋人精髓。任伯年跟着任渭长仿北宋画法,再加上之前跟随父亲学习写真所奠定的扎实画功,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以工笔见长,十分写实。
任伯年的艺术生涯,真正起步于19世纪末的上海。29岁那年,他认识了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胡公寿。在胡公寿的引荐下,任伯年移居上海。彼时的上海因为通商口岸的开放,成为全国接受西洋画最早的“十里洋场”,任伯年的画风也生出了新变化。他的好友刘德斋擅长西洋素描,任伯年经常讨教,学会了用3B铅笔画西方的素描和速写。
任伯年有一套自己的写生练习方法。他住在上海城南的豫园附近,相邻的是一座茶馆。他每每到茶馆品茶,都要盯着楼下羊圈里的羊看上半小时。回到家中,他就将记忆里的羊默画出来。描摹花鸟鱼兽的速写方法,还被任伯年延伸到人物画中。这一时期,上海市民阶层壮大,世俗审美潮流兴起。任伯年的作品正是这种“海派”风格的代言。他的人物画,从神话传说到村野农妇、瓜棚豆架下的纳凉老头以及放牧的孩童,无不流露出浓浓的市井气息。到了晚年,任伯年作画更加悠意。他一改清朝文人画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画中的人物形象坚硬有棱角,视觉冲击力强,趣味性十足。
从商业角度来讲,任伯年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他的画,无论花鸟山水,还是人物肖像,都很受追捧。胡公寿还将任伯年引荐给上海的银行家陶浚宣、大商人章敬夫、九华堂老板黄锦裳等人,有了富人做拥趸,他的润格也水涨船高。40岁后,任伯年一跃成为当时“海派艺术”画家中润格最高的。
晚年的任伯年,手不离画笔和鸦片。巨大的工作量让他体力不支,但他仍不愿放下画笔,于是只能靠抽鸦片提神。1895年的冬天,55岁的任伯年因肺病在上海去世。临终前,他一生的积蓄被骗得一干二净,唯独留下了上千幅作品。
(《环球人物》2018年第19期 毛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