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家们,他们中很多人都以创作丰硕令人赞叹,但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有一部——按照哲学家尼采的表述——“独步于千百部作品之上”。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和他创作的歌剧《卡门》,无疑属于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乔治·比才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法兰西歌剧的旷世之才,1838年10月25日在巴黎出生,自幼就显露出不同凡响的音乐天赋。1848年10月,比才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此时离他的10岁生日还有两个星期。在巴黎音乐学院,他随马蒙泰尔学习钢琴,同时随阿莱维和作曲家古诺学习作曲。而在7年后,16岁的比才已经被他的恩师阿莱维称为“伟大的作曲家”。而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他的17岁生日刚刚过去几天,便开始动笔创作他的《C大调交响曲》,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大功告成。可惜这首交响曲在作曲家生前未得到机会演出,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后,才由著名指挥家菲利克斯·魏因加特纳指挥在巴塞尔首演。这首交响曲既洋溢着法兰西风格的欢乐之情,又不乏宏伟气势。
1856年,比才参加了在巴黎乐坛享有盛誉的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主导举行的青年作曲家独幕轻歌剧比赛,他以《奇迹博士》参赛,与另一位同行并列获奖。然而罗马大奖并不能保证比才在音乐道路上一帆风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过艰辛挣扎的低谷。他不得不以教学生钢琴和作曲挣取生活费。这一切注定要成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与磨砺。比才始终不渝地倾心于音乐尤其是歌剧创作。他在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完成的几部歌剧《唐普罗科皮奥》《伊凡四世》《采珠人》和《珀斯丽姝》,有些音乐史家认为有着过多模仿前辈作曲家罗西尼、梅耶贝尔和古诺的痕迹,但无疑已显示出作曲家在歌剧领域的天才。
真正让比才成为法兰西音乐旷世之才的力作,是取材于普罗斯佩·梅里美同名小说的歌剧《卡门》。德国戏剧顾问维拉切克说:“几乎再没有哪部作品比梅里美的小说更不适于被搬上舞台的了。被判死刑的唐何塞在行刑前的几个小时里,以第一人称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番忏悔。而在歌剧脚本里根本看不到这样的情节,因为编剧大刀阔斧地提炼出基本剧情:男高音爱着女高音,但女高音又爱上了男中音……”
在1875年3月3日巴黎喜歌剧院首演之夜,虽然第一幕赢得喝彩,但后三幕却未激起听众的热情。这自然让比才懊丧,他甚至称之为“百分之百令人绝望的失败”。但严肃的音乐史家一再纠正那些热衷于感伤的说法,即比才因伤心过度而在《卡门》首演三个月后在不到37岁时过早辞世。更客观的认识是,比才的健康长期欠佳,他很早就被诊断出患有咽喉病并备受折磨。创作时的忘我状态让他工作过度,而且还有一个对他的身体造成损害的习惯——大量抽烟。在创作《卡门》时,比才已经十分虚弱,而在心脏病多次发作后,心力衰竭最后夺走了他的生命。在他辞世的那一晚,他心爱的《卡门》正在举行第23场演出,剧院里人声鼎沸。
(《光明日报》10.17 王纪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