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上坟后,弟妹们说,去坡下的老屋看看吧。虽离别多年,这几间老屋却时常在梦里出现。
临时赶来的二嫂,摸索半天终于找到大门钥匙,“咣当”一声推开,惊飞了那在雪松和桂树上栖息的鸟儿。久无人住的小院,墙角砖缝竟长出一簇簇杂草,随处可见垃圾与杂物。弟妹们站在庭院里,四处张望,仿佛进入一个陌生的院落。
终归是珍藏着我们情感的地方,片刻唏嘘过后,大家很快便寻找到了岁月的印迹。推门进入南面的那间老屋,这是母亲曾经住过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探亲也总是第一个进这间老屋。母亲晚年患脑血栓,腿脚不利索,多半时间在这间老屋里,或坐或躺。见我们进了屋子,颤颤巍巍地拉着我们手在床沿上坐下,用浑浊的双眼,从头到脚不住地打量着,一会儿泪水就流下来……眼前,这老屋里只剩下空荡荡的床架了。
北面那几间老屋,如今,蜘蛛已在屋角安营扎寨了。凛冽的寒风从破碎了一块玻璃的窗子钻进来。这间老屋是我每年回乡的住房。头一回得知我从上海回来过年,父母怕我晚上睡觉受凉,特地做了一床厚厚的棉花絮被子。“还是棉花被子盖了暖和,又松软。”父亲说,“这棉花,是你妈妈一把一把挑拣出来,请了有名的棉花匠弹出来的。”我每次回来前,父亲都要把那床棉被,扛出来在太阳下晒了又晒,晚上钻进被窝,宛如儿时躺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地进入梦乡。
厨房间的灶台上已落了厚厚的灰尘,四弟揭开一口锅盖,锅底生了一层厚厚黄锈。每年进入腊月,父母就开始忙碌起来,杀鸡宰鹅,腌制晾晒,儿女们归来的日子,这灶间一日三餐都是可口的饭菜。灶台上,母亲烹炒煮煎,灶台下,父亲添柴生火,围着一桌美味,我们举杯敬父母。
“你们快来看,这是什么。”小弟在堂屋里高声叫我们。是一只木制矮凳子,斜靠在墙角。这凳子可是我们家的一件“文物”,是我们幼时读书使用的。那年月,附近的学校条件较差,孩子上学要自带“课桌”。我们兄弟姊妹上学,白天扛着这只凳子去学校当课桌,晚上扛回家来;也常常在上面做功课,哥哥教弟弟,高年级的教低年级的。
大家提议,在院子里照张相吧。这盛满了父母恩、手足情的老屋小院,永远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激励。
(上观新闻8.29 牛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