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

    “仁义礼智信”释义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21日   06 版)

      在东汉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为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仁谊(通义)礼知(通智)信五常之道”,是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总纲和根本,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被分别提出和确立的阶段。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在《孟子》一书中,“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同时,孟子还提出了“孝悌忠信”四德整体德目,要求人们“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

      (《云梦学刊》2018年第3期 戴木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