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常会脚后跟痛,去医院拍片子发现跟骨下面长了骨刺,就认为脚后跟痛是骨刺引起的。事实上,骨刺仅仅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骨质疏松。
跟骨是身体里面最大的一块以松质骨(一根长长的骨头,中间这一段是非常致密的,叫做皮质骨;靠近两头的骨头相对没有那么致密,叫做松质骨)为主的骨头,也是比较容易在早期发生骨质疏松的骨头,当骨头里面松了以后,人在站立和行走的时候,身体的重量会压在上面,这样一来,包裹在骨头外面的骨皮质就要承受更多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生骨刺。就好像手掌用多了会生老茧一样,骨头表面生的老茧医学上就叫做骨刺。
新长出来的骨刺比较硬,走路的时候硌得慌,总是会有些疼痛,经过一段时间慢慢适应了,也就不痛了。但从治疗角度来讲,还是要治疗骨质疏松。
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自助式治疗方法:先用温水或中药煮水泡脚20分钟左右,然后穿上厚的棉袜,在木地板上面跺脚,下跺时整个脚底部都要接触地面,脚跟部用力稍多一些,以感觉到脚后跟微微胀痛的程度为宜。左右脚交替,每只脚跺200下,每天一次。这种方法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对疼痛部位起到了一种按摩作用,可以提高骨刺周围筋膜的适应能力,从而缓解疼痛,缓和的冲击力的刺激也有助于跟骨骨质疏松的治疗。
(《健康时报》5.22 詹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