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5月05日 星期六

    改名趣谈

    《 文摘报 》( 2018年05月05日   02 版)

        对于名字的避讳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早在先秦古籍《礼记·曲礼上》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而其中,又尤以国讳为甚,唐朝的法律就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服法后不得赦免。

        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政”,大名为嬴政。嬴政坐上皇帝宝座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后来秦朝又将“正月”改为“端月”,“里正(秦国居民区一里范围之长)”改为“里典”。

        在秦以前,只避真名,不避嫌名。所谓嫌名,是指与君王尊长名字读音相近的字。例如汉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所以不改变“京兆”(指今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三国以后渐渐开始避其嫌名来了。之后,历代典籍受此影响,颇多讳字。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官名“中书”改为“内史”,“侍中”改“纳言”。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嫦娥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本作“姮娥”,因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改为“常娥”,后类推作“嫦娥”。

        宋代以后,国讳作为法变得越来越严厉。朝廷规定的避讳字越来越宽泛。刚开始,在位的君主必须避讳,后来发展到了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也须避讳(也叫作避“庙讳”)。如宋人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一在谈到宋代帝王的庙讳时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大凡读书者都要把这五十字牢牢记住,一旦在文章中出现这些字,乃至形似、音近的字,轻者一辈子与官场绝缘,重者不说你也懂的。可想而知,一卷在手,除了绞尽脑汁、构思谋篇,还得分出一大半精力避那五十个陷阱,真是难为这些秀才了。

        因讳牵扯到皇帝及其父祖名字,故避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名了。《史记》等古书里,弗是否定词,如“弗能禁也”,就是不能禁止。汉昭帝刘弗陵登基,“弗”这个字“弗能用也”,都改成了“不”。

        皇帝改名大致有几种情况。

        皇帝起名时一般不用常见字,方便百姓避讳。如汉宣帝没当皇帝时叫刘病己,即位之后,给自己改叫询。汉平帝叫刘箕子,龙袍加身马上改名刘衎。哥哥当皇帝,兄弟要改名。如赵匡胤的三弟赵匡美,在大哥当皇帝后,跟着二哥改匡为光,叫赵光美;等二哥赵光义当了皇帝,他又改成赵廷美。也有皇帝自己改名的,以示唯我独尊,同时免得兄弟改名。嘉庆皇帝本名叫永琰,他的兄弟名叫永兴、永成,所以他自己改名为颙琰。

        说了皇帝改名,我们还是回到除皇帝之外因国讳而改名的故事。

        改年号。前朝的年号,通常是本朝君主眼中钉肉中刺。如宋仁宗名祯,宋人撰《新唐书》,将唐太宗年号贞观写作真观或正观。

        改姓氏。汉明帝大名刘庄,东汉人便把“庄周”改为“严周”,称“老庄之术”为“老严之术”。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改人名。司马昭并未称帝,但因为追封了晋文帝,东晋人硬把汉代的王昭君改为王明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即王昭君)尚有村。蔡昭姬,因避改蔡文姬。

        改物名。山药本名薯蓣,因唐代宗名豫,薯蓣(蓣、豫音近)改为薯药;因宋英宗赵曙(薯、曙同音),只好将薯药改称山药。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镏(镏、榴同音),当时便把石榴改为金樱;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放在当下,“野鸡”指地下性工作者,吕后要是有灵还不得从九泉之下站出来骂你个狗血喷头。

        改节气名。惊蛰原称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便改为惊蛰。

        改称谓。汉光武帝刘秀,当时一度把秀才改为茂才。因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改为“炊”字。朝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中国汉字的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 吴永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