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3月10日 星期六

    建筑引领精神

    《 文摘报 》( 2018年03月10日   06 版)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正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举行的“安藤忠雄展·引领”,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第一次在自己设计的空间中举办回顾展。在策展人之一高健眼中,安藤忠雄早已超越建筑师的身份,以建筑之外的文化影响力影响着大众。

     

        清水混凝土诗人

     

        一提到安藤忠雄,人们往往就会想到一种建筑材料——混凝土。安藤的建筑作品,通常或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室外或室内墙面。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优质的混凝土铸造及严格的工程管理,造就了安藤特有的“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诗人”也成为这位大师行走建筑界的标签。

     

        安藤与混凝土的“结缘”,最初出于成本的考量。与其他建筑师不同,安藤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着对建筑材质的思考。“我认为,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触摸,才能从本质上感知建筑。因此在我的建筑里,凡是人的手脚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建筑部位,都尽量运用具有生命感的自然素材。”

     

        混凝土的材质表里如一,在浇筑时一次成型,仿若浑然天成的巨石。为保持它最真实的样貌,体现建筑的质朴本质,安藤从不作二次加工,更不会将它作为局部的、表面的装饰品。作为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它既有着象征钢筋水泥的现代质感,又体现着在工业时代努力回归自然的心态,是一种既现代又自然、既现实又超越的风格。

     

        光进来的地方

     

        除了混凝土,安藤忠雄对光的运用也令人称道甚至称奇。在这方面,安藤忠雄最杰出的作品莫过于“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府郊区的茨木市,占地面积仅113平方米,建造预算很低,甚至一度没有钱来做屋顶。在处处掣肘的情况下,安藤忠雄用厚实的混凝土墙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箱型建筑,在一面墙上划开了十字形的缝隙,让光穿射进来。“强烈的光束冲破了黑暗。墙壁、地板和天花板截取了光线,它们自身的存在也显现了出来。光线在它们之间来回冲撞、反射,创造着复杂的融合。空间诞生了。”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他先是创造了黑暗,然后划开了缝隙,最后创造了光明。”曾到临现场的高健如此描述。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远处的十字架透出的光亮,延伸到观者脚下,引导着观者一步步走向光明。如此瞬间冲击心灵,如此场景也可以一次次被描绘、被记忆,在观者心中被再度构建、再度感动。安藤似乎在以这一变幻的过程发出自己的感慨——建筑的本质,不过是一个个感性的瞬间。

     

        塑造观者内心的景观

     

        近年来,反响最大的安藤作品莫过于位于北海道的“头大佛”。头大佛是一尊13.5米高的坐佛佛像,在北海道真驹内泷野陵园入口伫立了15年,仿佛一个微缩景观,呆板而有种不调和感。当陵园的主人试图将其改建成为地标性建筑时,安藤忠雄给出了一个超乎想象的方案:以佛像为圆心,建造一个圆锥形山丘;隆起的山丘犹如巨型穹顶,将大佛围拢并笼罩,只有头顶部分露出地平线。

     

        山丘上遍植薰衣草,每当大地随四季变幻,大佛便影影绰绰于盎然的绿、绚烂的紫,或苍茫的白之间。当参观者踏上参拜之旅时,先要经过一面镜子般的水池,由缓缓流动的水涤荡心灵,再踏入长达40米、由混凝土浇筑的通道,缓步向前。约60度的大丘陵将人的视线集中到唯一光源上,而在光源的尽头正是垂目俯视的大佛。于是,一步步接近,一步步肃穆……

     

        “佛还是那尊佛。不同的是,安藤忠雄重新创造了看待佛的方式”,高健说:“因此,这尊佛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佛——整片大地都是它的身体;同时它也成为了观者内心的景观。”

     

        (《解放日报》3.2 曹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