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2月10日 星期六

    拉萨见闻

    《 文摘报 》( 2018年02月10日   02 版)

        白云洲同志在中央警卫团文工队工作,主要是为中央首长演出和伴奏。他在1958年5月8日调往西藏工作,这对于白云洲同志来说是一次人生的考验。

        初到拉萨,总想体验一下民族地区的市容风情。但由于社情安全形势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纪律,当时军区有规定,不得随便上街。有事外出,必须携带武器,三男两女结伴。有一个星期天,我们乐队几个人获准去八廓街,由“老西藏”鲍志远带路,好奇地出了军区大门。一条土路往右拐,首先看到一家小电影院,名叫“幸福之光”,门上一张画得很蹩脚的海报,说明里边正放着印度原版影片。我们知道这地方汉族干部和解放军是不准进、也不想进去的地方,所以我们就匆匆而过。打这儿往前再走几步,就进入当时拉萨最热闹的街市——八廓街。

        惹人注目的是一幢三层藏式楼房,门前有一块不大的广场,这就是统治西藏人民的“地方政府”——噶厦。有两个着黑色藏袍的藏兵好像在站岗,但他们很随便,斜挎英式步枪在晒太阳。鲍志远说:“这大概是一代本(藏军编制相当于团)的。”我说:“在昌都曾看到过九代本的士兵,和他们不一样,那是穿解放军制服,梳着大辫子顶着大沿帽,样子很可笑。”“你们还没见过藏兵军乐队呢,那样子更可笑。按照英国皇家乐队的编制,还有苏格兰风笛,穿着英国军服,迈着英军的‘藏式’步伐,演奏的却是解放前的流行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窝》。”

        商店几乎都是尼泊尔和印度人开的,也不分什么行当,毛料、手表和各种日用品,什么东西都卖。有的甚至摆在门外,干电池的收音机里大声放送着印度歌曲,招揽顾客。那时已有了新的政策纪律,汉族干部和军人不得进去购买,因为当时我们的海关还未建立,他们都是用毛驴从境外贩运而来,使用钢洋(即银元)交换。所以我们的薪金是不发现金的,每月每人只发五元人民币,只能在军人服务社买点儿牙膏肥皂、理发洗澡零用。不像“老西藏”们,还曾发过五元钢洋,有人积攒起来,买到过高级手表、照相机等进口产品。

        街上行人多数是妇女,男的当中一半是喇嘛。有些老人手举红铜小转经筒,不停地摇着,据说每摇一圈即等于念一遍佛经。藏族人信奉佛教之虔诚,世界上少有,特别体现在大昭寺门前的磕长头,那真是全神贯注、全身匍匐,日久天长,把铺地的巨型青石磨出了深深的槽印。

        藏族百姓,对解放军非常热情,路上与我们相遇,都以笑脸和敬重的目光点头示意。有个老阿妈还作揖似的说:“古其古其,金珠玛米拉!”(谢谢,解放军。拉是敬语。)

        为争取西藏上层人士共同遵守《十七条协议》,实现真正的和平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就要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央提出了“团结、爱国、进步”的口号。时值春节和藏历年前后,各种会议、会见、拜访等“礼尚往来”活动自然很多。

        在这期间,我们除了为统战部门组织的活动进行演出外,还为雪策林卡(自治区筹委所在地)和军区大礼堂后面大厅里所举办的周末舞会做伴奏工作。有一些“黄袍子”“红袍子”上层僧俗官员出席,他们并不一定跳舞,特别是僧官,常常是坐一下看看热闹。可是拉萨公子、拉萨小姐(贵族子女)们来了,是要跳舞的。他们三步、四步的交际舞几乎都会跳。打扮得很时髦,公子们留着分头,穿着西裤、皮鞋,外罩一件哔叽呢藏袍;小姐们着藏衣、藏裙,上面穿西装外套,有梳辫子的,也有的烫发。听说他们之中不乏英国、印度留学者。

        (《无悔之路——一位进藏老兵的回忆录》中南大学出版社 白云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