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2月10日 星期六

    童年记事

    《 文摘报 》( 2018年02月10日   02 版)

        ■冯其庸

        我的家乡是江苏省无锡北乡前洲镇,现在还叫前洲镇,村子叫冯巷。居住的四十几户人家大都是姓冯的,都比较贫困。在无锡,“冯”字和“穷”字的发音差不多,别人就干脆称我们那里为“穷巷”了。

        我的曾祖父是有功名的,家庭也算富裕,在当地是比较有名望的。我家本来也不是真正的大户人家,一共那么一点地。到我祖父那一辈,家产被几个兄弟一分,就已经没有多少了。到我父亲一辈,分的地更少了,就几亩。再加上我小时候父亲抽鸦片,经常卖地。他偷偷地卖地,家里人都不知道。

        记得有一次我跟祖母一起到桑树地里采桑叶,一个人跟我们说,你不能采了,这块地你们已经卖给我了,你回去问问。我祖母一听,伤心得当时就哭了,带着我回去,回去就骂我父亲。父亲不说话,但是地已经被他卖掉了,也没有办法。

        到我懂事的时候已经没有剩下几块地了。我父亲虽然抽鸦片,还是种地的,也带着我去种。我从八九岁就开始干活,没有一项农活不会干。

        我小时候,水稻地的、种麦的、养蚕的这些活,全都能做。秋收季节,劳动很艰苦。我先收割,收割完了再把稻子挑回去。那时候年纪小,大概只能挑七八十斤。肩膀上挑着收割下来的稻子,不能中途停顿,如果中途停下来把担子往地上一放,就会有很多稻穗折断,掉到地上。连续休息几次就会丢掉很多。老规矩是一肩挑到家,不管稻田离家多远也要挑到家才休息,所以必须学会左右两肩都能挑,而且换肩要挑在肩膀上换。右肩承受不起了,就要学会一耸自动转到左肩,左肩不行了又转回来。

        我们那儿种地有一句俗语,就是“种田学会三缩退”,意思就是种地要学会三种往后退的本领。

        第一个是莳秧,就是插秧。插秧的姿势是蹲着,手里拿着秧把,秧把是两把绞合在一起的。经验丰富的人把秧一摊开,秧就自然地展开了。插秧时,两脚的右边两棵,中间两棵,左边两棵,一共六棵秧,拿着就插。不断地往后退,腰不能直起来,只能这么埋着头往后一边退一边插秧,插到头了,才能直起腰来。技术熟练的人,插完的秧是六条笔直的线。如果中途直起腰来,休息一会儿再插,就不可能笔直。

        第二个是绞草绳。种田人要学会做草绳的本领,因为捆稻子、麦子都要草绳。绞绳时要两个人,一个人负责绞,另一个人不断添草,不断往后退,草绳就越绞越长。

        最后一个就是加固田埂。用一个铁锹,一锹铲来“啪”一下打在原来的那个田埂上,一锹一锹打,一步一步往后退,铲一下,打一下,退一下。

        这是三个最特殊的活,三种往后退的活,其他都是粗活。所以“种田学会三缩退”,这三个活不过关,就不算会种地。

        前几年我身体不好,医生检查我的脊椎骨,发现我颈椎下面的两节合成一起了。他说,这是你未成年的时候挑了重担压成这样子的,但是现在不成什么病了,它已经自然长成这个样子了。

        现在回忆当年的这种艰难困苦的岁月,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教育。让我懂得人生是要吃苦的,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享乐的,享乐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商务印书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