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冬季开始,北京城六区供暖全部实现燃气化。这不禁令人回想起昔日靠烧煤取暖的年代。
几十年前,京城老百姓一年四季过生活主要靠烧煤,取暖、做饭、烧水都离不开煤,煤炭经营网点遍布大街小巷。
那时候,煤是紧缺能源,实行定量供应,居民买煤手里得攥着煤本。上世纪50年代初期,居民买煤随叫随到,不管平房楼房,买多买少,都送到家。后来,煤厂月初收煤款,最快速度也得半个月后才能送到家。需要的人太多了,实在忙不过来!
昔日城区一家煤铺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当“开始售煤”的告示贴在胡同口,消息便会传遍各家各户。碰上供应紧张的时候,居民半夜三四点就得拿着煤票排队预定,在买煤“长龙”里一站就是几个钟头。为了保证及时供应,运煤车甚至可以走禁行线。
早年,大多数人家用的煤是手工摇出来的煤球。煤球是由煤末和黄土掺和而成的湿煤制成,为了让老百姓在冬天烧上干煤球,相关部门每年都呼吁各国营零售公司、合作社以及煤铺提前摇制煤球,并允许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自行摇制,以备冬季自用。
但是,烧煤球很费煤,还费劈柴,烧煤球炉出的煤渣也多。从1957年到1958年,北京市开始大力推广烧蜂窝煤。到1988年,既能省煤又能减少污染的蜂窝煤已占供应量的81%,这一年,市场上的煤球已经不好买了,经常是跑几次煤厂都被告知无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楼房猛增。然而,煤炭网点逐年减少,“送煤到户”逐渐演变为只对平房住户,对绝大多数楼房户,只送到楼门口。送煤时,有的双职工都上班去了,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小孩,又没有运煤工具,只能一趟一趟往楼上抱,或者一簸箕一簸箕地往楼上端。为解决“烧煤难”问题,北京三个区率先尝试送煤按楼层计价和按里程收费,给送煤工人以合理的报酬。办法实行后,大多数用煤户每月平均付两角多的送煤费,烧煤就不再发愁了。
(《北京日报》11.10 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