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童年时大家攀比什么,很多80后会回答——铅笔盒。
我的第一个铅笔盒是铁皮的,正面印着哪吒闹海,金色的背面印着红色的“奖”,是我在幼儿园拍皮球比赛得第一的奖品,一直留着不舍得用,崭新地等着上学。铅笔盒里放着四根铅笔、一块橡皮和一把塑料尺。铅笔是老字号中华牌,笔身有红黑相间的条纹,笔的一头上有一个红色橡皮擦。因为用卷笔刀削出来的笔写一会儿就秃了,我妈就按照她小时候的方法,用刀片削铅笔,笔头又尖又长,写出来的字也特别清晰,为了保护笔尖不被折断,我还用挂历纸和胶带做了笔帽套住笔尖。那时我最盼望的就是升三年级,因为只有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用钢笔写字,所以钢笔是一种长大了的象征。
铅笔盒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二年级时,我爸出差去上海,给我买了一个自动铅笔盒,是录音机的造型,有把手可以提着,正反面都能打开,表面有十来个键,一按就弹出大小不同的盒子,所以叫自动铅笔盒。每天我都要噼里啪啦按上十几遍,周围的孩子那个羡慕哟。为了使这十来个盒子都派上用场,我只能可着盒子的大小把橡皮削成块,铅笔磨成铅笔头装进去,应了那句“削足适履”的成语。
女同学们整天琢磨着怎么布置铅笔盒,底部易磨损的地方都要贴上胶带纸。铅笔盒里面,先在盒底放上双层洁白的卫生纸,然后拿出珍藏的彩色纸,有电光纸、皱纹纸、手工纸,最佳的是那种又硬又厚的卡纸,然而这不是谁都能有的,能通过家长的渠道搞到这样的彩色卡纸是一种特权。选一个喜欢的颜色,小心翼翼地剪出铅笔盒的形状,铺在卫生纸上面,这些纸要定期更换以保证整洁。橡皮必须是香的,有香蕉味、草莓味、苹果味等等,什么味的就做成什么形状。我最喜欢的就是一种半透明的橘子瓣形状的香味橡皮,拿在鼻子底下怎么闻都闻不够,其实有香味的橡皮基本都擦不干净字迹。
这种爱护和布置仅限于女生,男生的铅笔盒往往总是瘪瘪的,这儿蹭掉点漆,那儿磕凹一块,而且他们总是爱招惹前后左右的女生,女生生气了就把那男生的铅笔盒一扔,苦主只好自己去捡回来,花很长时间把摔瘪了的地方用指头顶起来。
下课时女同学们爱互相欣赏和试用彼此的铅笔盒和里面的文具。小时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买笔,也许是因为零用钱只够买文具。院子对面就有一家文具店,天天放学我都去看来了什么新笔,然后心里惦记着,求妈妈可不可以给我买一支新笔,虽然零用钱是自己的,但怎么花还是要通过妈妈同意。买一支新笔可以让我开心几个星期,而且非常珍惜地使用,上课时盯着看就很满足了。
现在我没有铅笔盒,包里只装着一支不知从哪儿捡来写着“松下电器”的笔。
(《80后集体回忆》当代中国出版社 胡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