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07日 星期二

    余隆和他的“沙漠高楼”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07日   05 版)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20年前,指挥家余隆四处奔走创立北京国际音乐节时,当然还没有这句网络流行语。那时的北京古典音乐市场还很小,然而余隆偏偏要“在沙漠里盖房子”。如今,廿载光阴过去,恰似描摹一部“沙漠高楼”成长记。

      那是1997年一个雪花纷飞的冬夜,33岁的余隆意气风发,从德国汉堡飞抵北京,在一间地下室的餐厅里,他和朋友围坐在一起,策划创办一个属于北京、也属于中国和世界的音乐节……从三页纸创意报告,到一个音乐节的出炉,余隆和伙伴们只用了半年多时间。1998年3月,北京国际音乐节鸣锣,余隆出任音乐节艺术总监。

      筹备之初,事务千头万绪。尽管余隆轻描淡写,但其中艰难,并非常人所能想象。余隆曾自嘲地说“最不像指挥的指挥”。在古典音乐圈广为流传一件事,2001年,日本指挥家大贺典雄在舞台上突发意外晕倒,乐团正进行着的“柴五”骤然中断。当时正在场外的余隆冲上舞台,让这场音乐会从大贺典雄停下来的地方重新开始。而原定由大贺典雄在隔天指挥的闭幕演出,则由指挥家张国勇救场,顺利完成。很多人不知道,张国勇一开始就被余隆请来担任“备份指挥”。原来,大贺典雄坚持要在相邻两场演出中往返于中日。直觉告诉余隆,得请一位备份指挥,以防万一。当时还有人觉得花钱太多而反对。身为“大管家”的余隆说:“大贺先生只有一个,每件事我都会考虑各种可能性,爱操心让我养成这个强迫症,很多人可以举重若轻,可我是个举轻若重的人。”   

      忙碌地运转中,余隆享受着职业带来的充实与满足,“生活质量差,但生命质量高!”余隆说,“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超越自己!人一生中要面对太多竞争,必须有创造力,20年前能在荒漠上盖房子,可人生又能有几个20年呢?”

      (《北京日报》10.31 李红艳 韩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