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过的学生,我帮助过的人,他们就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收藏和创作的艺术品放在展览馆中让人欣赏,这也是我生命的延续……
研究了一辈子“美学”,却偏居北大老旧的红楼,爬上逼仄狭窄的水泥楼梯,敲响一扇锈迹斑驳的防盗门,开门的是一位满面笑容的老先生,他就是美学专著《美学原理》作者、95岁的北大“长寿哲人”杨辛教授。
杨辛有两大嗜好,登泰山、画荷花。几年前,他把心爱之作全部捐给北大,希望青年学生能够“品艺术而赞美,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追求真、善、美。当年,正是在汤用彤先生的帮助下,失去父母,生活无着,晚上只能睡在茶馆的他才能进入北平艺专学习,后来进入北大,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杨辛和汤用彤先生之子汤一介是高中同学,两人曾一起做过汤用彤先生助手,汤先生的仁爱之心让杨辛一生难忘。中国哲学中有“仁者寿”的说法,儒家讲究“以德养寿”,“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积善成德。这大概就是杨辛心中的“仁者寿”的真谛。
乐观豁达的杨辛也经历过退休后的一蹶不振,身心憔悴,“我刚退休时不太适应,产生过悲观情绪,觉得生命就是一条直线,从起点到终点,白驹过隙,匆匆过客,虽然想抓紧时间多做一点事情,可心里总有一个阴影,觉得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如何摆脱这种悲观情绪呢?杨辛说是爬泰山的过程中开悟的。
1979年,57岁的杨辛赴济南参加美学研讨会,会后与友人结伴登泰山。从望岳到登临,杨辛终于领略了李白的“目尽长空闲”和杜甫的“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泰山仿佛一位静候已久的知己和导师,瞬间应和了杨辛全部的人生理想与美学理念。打动他的,不只泰山美景,还有泰山默默记录的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
回京后,杨辛意犹未尽,感觉泰山仿佛在远远凝视着他,期待着他,要通过他讲述什么,从此对泰山成痴成迷。退休后,杨辛一次次地回到泰山。几十年间,他几乎踏遍泰山群峰,博览泰山历史。每次登临之后,杨辛都要挥毫赋诗,以言心志,至今已创作30余首诗歌。
杨辛笑谈自己以前瘦弱得像一片树叶,别人都担心他一阵风就被吹走,经过多年爬山,他身康体健。他很自豪地说,从泰山之美感悟到生命真理,“古人登泰山做什么?是拜天,敬天,天就是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生命循环不止,生生不息,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泰山包含着中国哲学中‘生’的内涵,是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爬泰山激发了我的生命力。”
在老人巨大的书桌上,放着他做的一首小诗:“人生七十已寻常,八十逢秋叶未黄,九十枫林红如染,期颐迎春雪飘扬。”“最后一句是我要表达的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到了期颐百岁之年,四季看似已经走到头,可是迎来的是春回大地,这就是生命的循环。我现在不认为生命是一条直线了,我觉得生命是一个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人的一生有限,个体生命结束了,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去,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人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不给生命设终点,每一天都会过得愉快而有意义,杨辛认为,这就是生命的自由。
(《北京青年报》11.1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