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明末清初,面包的西食东渐

    《 文摘报 》( 2017年10月14日   05 版)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禾本植物之一,从低地平原到高海拔地区均有种植。全球数以十亿计的人靠小麦养活。人们创造出了无数种花样翻新的面食,不过最基础的是两大类:面包和馒头。其中,西方人习惯把它做成面包,而中国人习惯把它做成馒头。

     

        西方:从小麦到面包

     

        人类驯化野生麦进行栽培的历史可能超过一万年。根据考古学资料,最早小麦种植区,是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和泰尔阿瓦德一带。这里出土的公元前7000年的一粒麦和二粒麦,被认为是小麦的祖先。

     

        其后,小麦从中东、西亚一带向西传入欧洲和非洲。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现,小麦磨粉加水后会变得易揉搓,易发酵,而用发酵小麦粉烘烤成的食物(面包),比用大麦等作物制成的食物更好吃。后来,加工面包的技术从埃及传到希腊和罗马,又从希腊和罗马传到欧洲其它地区。欧洲人再把它传到美洲。18世纪传到大洋洲。

     

        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小麦的产量一直较低,所以食用小麦制成的面包一度是社会高层的象征。上流社会人士食用全麦面包,而广大的下层阶级则食用大麦、黑麦制成的面包。在谷物歉收时,则用豆子、燕麦甚至橡实来制作面包,这种面包因为面粉含量少,不易发酵,所以吃起来特别硬。我们经常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这种又黑又硬的“黑面包”。

     

        中国:从小麦到馒头

     

        作为“五谷”(稻、黍、稷、麦、菽)之一,小麦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中国种植了。据考古资料,最晚在距今4500年前,中原地区就已开始种植小麦。而到了二里岗时期(距今3600-3300年),小麦出现了跃进式的发展,并导致中原地区的农作物从以粟类为主转向以小麦为主。

     

        关于小麦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中国是小麦的起源地之一,是本土作物经长期驯化和培育而成;另一种认为,这些小麦是西亚、中东小麦的后代;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小麦是本土小麦和外来小麦长期杂交选育而成。

     

        就像关于中国小麦的起源说法不一一样,中国人食用小麦的历史也比西方人要复杂。一开始,人们对它像小米、稻米一样蒸煮着吃——“粒食”。据考古资料,石转磨大约出现在战国晚期。石转磨的出现,可能引发小麦由“粒食”转为磨粉“面食”。

     

        此外,用成熟的酵面食品,至迟在西汉末年发展起来。最早的酵面食品可能采用酒酵发面法(面团中加入含酵母菌的酒母)。后来又发明了酸浆发面法、酵面发面法、碱子发面法、酵汁发面法等多种发面法。

     

        当然,面食不可能从考古工地出土,文献记载又过于简略,所以很难说清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面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人一般不采用烘焙方式,而是以蒸煮方式制作面食。其中,馒头最具代表性。

     

        中国古文献上很少使用“馒头”这个词,而是统称这类面食为“饼”,《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馒头。而古文献中出现的“馒头”,可能有馅,即今天的包子。两宋时期是蒸饼(馒头)、馒头(包子)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元代,馒头、包子的做法基本上跟现在没有什么两样了。

     

        面包与馒头之辨

     

        同样是用小麦磨成的面粉,为什么西方人把它做成面包,而中国人把它做成馒头呢?

     

        如果泛泛而论的话,我们可以说西方人多是游牧民族的后代,而中国人多是农耕民族的后代,这就部分决定了烹饪方式的不同:游牧民族习惯采取最简便的烹调方式——直接在火上烘烤食物;而农耕民族则习惯于在自家的灶台上用相对固定的炊具烹调,所以发展出工序相对复杂,但是食物味道更细腻以及口感更好的蒸、煮方式。此外,传统上中国食物以植物性食物(如叶、茎、果)为多,不适合用来烧烤;而西方以肉食为多,比较适合烧烤。

     

        包括面包在内的西食东渐,历史并不算长,最早可能发生在明末清初。当时一些西方人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为了融入中国社会,往往会改头换面,穿儒服、取汉名、习汉语、学礼节……但饮食习惯却很难改,所以他们往往会就地取材,为自己制作“家乡食物”。面包等西式食品的传入,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并没有太大冲击,只是增添了一道“异味”罢了。 

     

        (《看历史》2017年第8期 苏生 赵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