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在粟裕身边的日子

    《 文摘报 》( 2017年10月14日   05 版)

        1948年7月10日,21岁的华东野战军机要员鞠开接到新任务:到“4725”那里工作。“4725”是“粟”字的电报明码,代指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

     

        10天后,鞠开来到粟裕处报到。粟裕正拿着放大镜看挂在墙上的军用地图,见他来了,转过身,一边将手中的一叠电报塞进军装口袋里,一边笑着打招呼:“小胖子,你来啦,欢迎你!” 

     

        从那天起,鞠开一直跟随在粟裕身边。粟裕前后用了十多个秘书,以鞠开时间最久,长达14年。

     

        淮海战役:七天七夜未睡

     

        在鞠开的记忆里,1948年那个夏天,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指挥完豫东战役之后,7月27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机关到达安徽涡阳县义门集宿营。义门集有一条涡河,很宽很深,水很清凉,野战军司令部就设在河边。

     

        粟裕有将指挥位置前推的习惯,只要在指挥部把战役部署完毕,不论白天黑夜,他就马上带少数参谋赶到纵队或者师部,甚至关键性的作战前线。

     

        1948年9月23日晚,粟裕通宵未眠。24日早上7点多,他将亲自起草的一份电报交给秘书处,吩咐:“赶快送机要科发去,我要急等毛主席的回电呢!”鞠开马上将电文封好,交给通讯员王元明,送到了机要科。 

     

        就是在这封电报里,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并提出,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9月25日19时,毛泽东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战后,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称赞: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围歼黄维兵团)是粟裕最为紧张的时期。他几乎7天7夜未睡,整天守在电话机旁,实在困了就躺在帆布行军床上指挥战役。鞠开经常在天快亮时去送电报,还见他在起草电文。 

     

        长期的高度紧张,使粟裕的老毛病美尼尔氏综合征又发作了(上次发作是孟良崮战役期间),头晕目眩,满脸通红,太阳穴青筋凸起,血压高达180至200毫米汞柱。医生给他制作了一个简陋的铝制“健脑器”,头部发烫疼痛时就戴在头上帮助散热,但收效甚微,只能一次次用冷水浇头,有时干脆用冷水浸湿毛巾扎在头上。 

     

        此时正值寒冬,一次,鞠开看到粟裕抓了一把雪搓脸,还把头贴在结了冰晶的窗户玻璃上,缓解不适。 

     

        1949年1月10日中午,粟裕跑到秘书处,一进门就冲大家喊: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敌人全部解决了!

     

        挂帅出征朝鲜第一人选

     

        1950年6月,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由粟裕负责。但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攻台作战搁置。7月7日,东北边防军成立,粟裕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南京的粟裕收到了新的任命,但因高血压、肠胃病和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无法到任。经毛泽东批准,他离开南京去青岛疗养。 

     

        半个月后,粟裕的病情仍不见好,头痛厉害,一转头就会头晕目眩,不能看书,也不能批阅文件。 

     

        8月1日,粟裕特地托到青岛探望他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报告自己的情况。信中说,因新任务在即,而自己病症未见转好,心中甚是焦虑,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 

     

        8月8日,毛泽东回了一封亲笔信:“罗瑞卿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迫切,你可以安心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粟裕一直保存着这封信。1983年4月,他将信赠给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并附上了亲笔说明:“信中所指新任务是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因我的病经久未愈,后来改由彭德怀去担任了。”

     

        夙愿

     

        鞠开最后一次见到粟裕,是1984年1月15日。77岁的粟裕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已不能言,鞠开只能隔着窗户看了看他。 

     

        2月5日下午,鞠开接到时任粟裕秘书刘祥顺打来的电话,告知粟裕已于下午4时33分逝世。 

     

        粟裕遗体火化后,骨灰里筛出来三粒弹片,大的一粒有黄豆大小,小的两粒绿豆大小。粟裕在战争年代曾6次负伤,这三块弹片连他本人都不知道。鞠开自责地想起,以前粟裕总说自己头疼,大家都以为他只是紧张过度。 

     

        粟裕的骨灰被撒在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等他战斗过的地方,以及他四次渡过的长江中。 

     

        2月25日早上,粟裕的爱人楚青和时任粟裕秘书的朱楹召集刘祥顺和鞠开等人开会,研究如何完成粟裕的遗愿:出版回忆录和军事文集。 

     

        1976年夏天,重病初愈的粟裕决定写战争回忆录。回忆录由粟裕口述,楚青和工作人员记录整理。1981年2月1日,粟裕突发脑溢血,之后脑血栓反复发作,语言、思维逐渐迟钝。楚青只能在他每次病情好转时抓紧提问。 

     

        在杨尚昆的支持下,回忆录的出版工作加紧进行。鞠开和刘祥顺负责收集材料,整理目录,由原军科院政治部副主任孙克骥(也是《粟裕军事文集》的主编)等编著。

     

        据一位参与撰写回忆录的人士回忆,楚青曾指着房间里的一张床说,1958年粟裕被批判时,就是坐在这里掉了眼泪。 

     

        1988年,近40万字的《粟裕战争回忆录》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中老年时报》9.29宋春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