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8月29日 星期二

    见义勇为应是法定义务

    《 文摘报 》( 2017年08月29日   06 版)

        缺德但不违法,是否谁也拿他没办法?针对这类“缺德”行为,法律真的就束手无策吗?

        4月21日傍晚,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位女子被车撞倒,前后20多辆车和20多名过路行人,要么绕道而行,要么驻足观望,没有一辆车停下救援,也没有一个人阻止过往车辆,援手相扶。一分钟后,女子被第二辆车辗轧致死。

        这一偶然事件折射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死关头旁观者的道德失落;一个是对于生命救助的法律缺位。

        对于这类缺德行为,《法国刑法典》通过第223-6条规定了“怠于给予救助罪”,法律后果就是:判处5年监禁;罚款7.5万欧元。《德国刑法典》规定了“不作为以及非故意杀人罪”,这类缺德行为会被同时提起刑事和民事诉讼,判处1年自由刑或被处罚金。日本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了所谓的“遗弃罪”,认为这类缺德行为构成一种积极的“遗弃”,属于犯罪;而第二百一十九条的“遗弃致死伤罪”,则是前条的结果加重犯,如果施救者的积极遗弃导致被救助人死亡或伤残,则加重处罚。

        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人命至重。对生命的救助不仅有民法的规范,也有行政法的褒旌赏赐,还有刑法的惩处,构成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合力,开发善性,抑制恶性。

        以秦代为例,商鞅变法,赏罚分明,如果有人在公共场所杀伤人,百步之内的人不予施救,罚缴两件铠甲。按照当时物价水平,赔一副铠甲就相当于今天赔偿一辆劳斯莱斯汽车,处罚很重。

        罚重,赏也重。如果制服罪犯,按战场上杀死敌人的功劳受赏,赏爵位一级。这种立法精神,从秦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有效支撑了见义勇为的道德底座。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见义勇为既是一种道德善行,还是一种法定义务。见义勇为必须倡导,但不能忽略例外情形。比如,不能以纯道德义务苛加善意救助人,最终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以道德义务苛加未成年人。

        (《深圳特区报》8.22 刘云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