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观众爆满,每当孙杨上场,观众席上的尖叫和欢呼都让人感到了粉丝的狂热。而这类国内比赛早几年却观众寥寥。
粉丝的力量不只体现在赛场的看台上。今年2月,张继科的粉丝为了给偶像庆生,在公交、地铁、媒体上投放了生日广告;今年3月,宁泽涛的粉丝们直接包下了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屏幕为他庆生……体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粉丝经济时代。
粉丝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从赛事的售票、节目的收视率到产品代言,他们给体育明星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圈粉”对于体育项目本身也是一种推动。
当然,粉丝经济也带来了很多全新课题。对运动员而言,如何平衡运动员与明星的身份,避免影响训练和比赛,需要在管理上给予空间,也需要更多引导和规范。对体育主管部门而言,粉丝对自己钟爱的明星的支持可以说是无条件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一旦体育主管部门与体育明星之间出现了某些变故,体育主管部门很可能会被粉丝的“口水”淹没。比如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对宁泽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宁泽涛的庞大粉丝群体给国家游泳中心制造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压力是中国体育界从未面对过的。
对于粉丝“资源”,应该怎么开发和维护,值得思考。
(《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4.17、18 夏振彬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