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柴火在农家的地位,真是太重要了。那时的农村,柴火紧缺,有的妇女做饭时,间有饭还没有做熟,却续不上草的窘迫。一着急,便将那屋檐上的房草拽下几把,塞到锅底。
在我们家里,这种情形从来没有过,因为母亲一见东屋里柴火少了,就急忙上山去拾。拾柴有两种:一是砍柴,二是搂草。砍柴用镰刀,主要搜寻那些秸秆比较硬挺的杂草,一根木棍顶好几把杂草。也因此,这类柴火极少,常常还没有熬到秋天,就被人抢先收割了。而搂草,则是到树底下、沟壑里或道路两旁去收拾落叶。我们那里是丘陵地带,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山坡上长着松树。到了秋天,将苹果收获后,等着天冷,天一冷,几场严霜一打,松树叶、果树叶还来不及还手,就从树上掉下来,与泥土为伍。全村人马,一齐出动,到山上搂草。
母亲很会搂草。有的树底下,已经被人家扫荡过几遍,可是母亲仍然不放弃,从山的高处,慢慢往下赶着搂,渐渐地,积少成多,在她的筢子底下,就有了一个越来越大的草球。记忆中,母亲的两只手腕上,总是贴着止痛膏。那时不懂事,连问个为什么也不会。母亲也不说,只是不停地干活。
随着我们弟兄先后外出参加工作,家里生活条件逐渐好转,找卖柴火的给送过几次柴草。但母亲心疼钱,还是坚持上山拾草。八十岁那年,她还拿着筢子和网包上山。我们知道后,说:“您再这样干,不怕别人家笑话我们不孝顺么?”母亲这才罢了搂草的念头。
后来,进入了蜂窝煤与煤球时代。有的人家直接到商店或煤厂购买成品。有的人家则自力更生,从煤厂拉回来比较便宜的煤末,加上黏土,以水搅和,用一个专门的模具,压出一个个蜂窝样的煤饼。
改革开放之后,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修剪后的树枝被堆在地里。沟沟壑壑,满目都是柴草,却极少有人去砍、去拾了。许多人家都用上了罐装液化气。后来,城里铺设了燃气管道,家家户户用上了管道气,更加省事省力。母亲看到这些,经常感叹道:“现如今的人,够有福了。怎么会想到,做饭不用去拾草呢!”
如今不但液化气替代了柴草,而且这个“柴”居然连火也见不着了。这就是电磁炉。母亲一开始不相信,看不见火苗也能做熟饭?如今,母亲也会用电磁炉了,也会用微波炉了,也会用电烤箱了。而且再不问为什么。她说,这个社会,什么奇巧事出来,都有可能。
(《人民日报》4.8 孙贵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