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跳槽,这事儿有点像某些人离婚,越离越不珍惜,越来越没感情。”西部一所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无奈地如此比喻身边一些大学教师的频繁跳槽。
东北一所985高校的人事处处长告诉记者,“职业跳槽教授”大致分两类:“蜻蜓点水”型和“狡兔三窟”型。
蜻蜓点水:一个聘期换一个单位,每所学校待三五年。聘期一结束,立马大抬身价,如果学校不给钱,就跳走了。
狡兔三窟:兼职东家一大堆,科研成果没几件。一所高校的青年学者王晓(化名)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社科项目,并成为项目主持人。靠着国家社科项目主持人的身份,他先后到好几所普通院校任教。先到一个地方,拿了安家费,弄到了房子,然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再来一次。
还有一些人,在原有部属高校无法谋得一官半职,两三年间便通过工作调动的方式,跳往省属高校担任系副主任,不久再跳往市属高校担任系主任。
无论是“蜻蜓点水”型还是“狡兔三窟”型,目的无外乎两种:逐利和谋官。
今年,有200多个学位点要启动评估。各大高校都开始“挖人”了,不少“跳槽型”教授蠢蠢欲动。每当有涉及高水平师资数量的考评启动,就会让许多高校进入“人才动荡期”。
高校管理者们呼吁,对于学校、学科的拨款机制和考核指标,应弱化对某一类人才的数量指标要求,更注重长效积累。否则,职业跳槽教授野火烧不尽。
(《新华每日电讯》4.5 闫睿 袁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