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

    被误解的杜牧《清明》诗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11日   06 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想起这首诗,认为该诗准确地描摹了清明的景色,表达出一种朦胧、凄美的情感。然而,学者林继富曾撰文指出,这可能是一种误读。

      杜牧写《清明》的时间、地点甚详,会昌四年(844年)九月,杜牧离开黄州,转任安徽池州刺史,在此工作了2年多,据《四库全书·杏花村志》记:“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池州府志》说:“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许,杜牧‘借问’句即指此。”

      根据地方志资料显示,安徽、江西、广东、四川农民都希望清明日天气转晴,视为当年好收成的预兆,即“谚云:清明晴,鱼游坪。言丰年也”“故谚曰: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挂起;清明晴,到处担秧莳草坪”。如果清明这天下雨,则意味着将遭遇荒年。

      由此可见,“路上行人欲断魂”,并不只是为了纪念前人,更多是在担心自己明天的生活,杜牧被贬谪在外,这里也表达了他感时伤生、忧国忧民的一面。

      从《清明》诗可知,古人在清明的诸多民俗活动都有对抗下雨的含义,如踏青、吃野菜、放风筝、荡秋千、禁火、插柳等。比如吃野菜,便颇有为荒年做预备的含义。

      (《北京晨报》 4.2)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