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那些令人难忘的声音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18日   06 版)
    邱岳峰

        一1948年,为躲避战火,26岁的邱岳峰带着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从沈阳一路辗转至上海。邱岳峰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也由此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译制片创作生涯。

        1950年进入上影厂翻译片组的还有苏秀、胡庆汉和杨文元,他们三位都是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前身——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时,被劝归到上影厂翻译片组的;1951年,曾为解放军文工团团员的赵慎之加入片组,日后她因译制片《望乡》中阿崎婆的配音感动过无数观众;1952年,被誉为“上译厂当家花旦”的李梓和《追捕》中为高仓健配音最为人熟知的毕克也先后加入片组;再加上1953年进组的于鼎,到此,上译厂第一代配音演员的大部分群像都已确立。之后,在1957年,上影厂翻译片组更名为上海电影译制厂。

        虽说顺利考入了上译厂,但刘广宁的职业生涯却绝非一帆风顺。1959年恰逢三年困难时期开端,中苏交恶,之前大量供应的苏联片,以及诸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追随苏联的东欧国家影片,片源、数量都骤减。且从1949年上影厂翻译片组成立至此,演员潘康、温健、杨文元、邹华、闻兆煃等人都因各种罪名先后被捕入狱,苏秀曾说过:“谢天谢地,还留给我们一个毕克。”

        然而,这仅有的一个毕克终究是单薄的。由于职工和片源的问题,上译厂的译制片产量持续下降,1965年到1969年,上译厂总共才译制了十五部影片,几乎都是以阿尔巴尼亚、朝鲜、古巴、越南电影为主,在1967年和1968年,每年甚至仅有一部译制片出产。

        1959年进厂的刘广宁,在参加工作仅仅半年之后,就接到指令,下放农村劳动,一直到1965年,在这近6年的时间里,和她同组的胡庆汉、张同凝等人往往既要兼顾配音工作,还要时不时地被调到农村参加秋收之类的劳动,同时还要忍受食物匮乏、疾病等糟糕条件。

        二从1970年开始,上译厂开始陆续接到译制内部参考片的任务。其间译制了如《红菱艳》《简爱》《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大批在今日看来,已足称经典的影片。而《红菱艳》的译制似乎为邱岳峰带来了一个峰回路转的机会。

        《红菱艳》的译制过程并不顺利,影片先在北京译制,由于效果不佳被分到上译厂。《红菱艳》在上译厂译制的第一个版本是由中叔皇和李梓主配,但这个版本北京方面还是不满意,经过讨论,男主角被换成了还在劳改的邱岳峰,此时,他已经很长时间未在话筒前工作了。

        “银幕上那个霸气十足的人物莱蒙托夫所透出的声音气质自信而优雅,让人根本听不出这是由一个当时不得不低头夹着尾巴做人的‘历史反革命’所演绎的。”邱岳峰最终顺利完成了《红菱艳》的配音。

        1972年,邱岳峰为《简·爱》中的男主角罗切斯特配音,也由此塑造了中国配音史上堪称经典的银幕形象。若干年后,一位朋友在美国观看《简爱》的原版,耳朵里全都是邱岳峰的声音:“简直不能忍受《简爱》中罗切斯特扮演者乔治·斯科特的原声。”

        1972年前后,上译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一时期,程晓桦、丁建华和孙渝烽加入上译厂,一同加入的还有在1980年代跃升为上译厂主要配音演员的乔榛,以“佐罗-阿兰德龙-童自荣——这三位一体在中国观众面前亮相”的童自荣。

        《那些难忘的声音》一书的作者张嫁峰,这样总结邱岳峰的配音历程:“邱岳峰特殊的人生道路,使他对人性善恶两方面都有比常人更深刻的领悟,尤其是对恶的领悟似乎更为透彻,他塑造的反派人物形象总能做到入木三分。”

        1970年代中期,上海市电影文化系统宣布为邱岳峰“摘帽”。然而1980年3月的某一天,邱岳峰自杀离世了。

        (《棚内棚外》潘争著 三联书店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