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并世双星两重天

    ——从学术视角回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 文摘报 》( 2016年12月27日   06 版)

        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李建军的学术著作《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出版,令学界关注。下文是学者们在该书研讨会上的讨论。

     

        汤显祖的创作为何比莎士比亚更难

     

        邹自振(福建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第一个把汤、莎相提并论的,是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他在1930年面世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中评价二人是“东西曲坛伟人”。我国最早将汤、莎作平行研究的学者,是《汤显祖年谱》《汤显祖全集》的校笺者徐朔方,他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文中对汤、莎戏剧进行了开拓性的比较研究。他曾评价,汤、莎二人都在强调对人的生命和追求幸福生活权利的尊重,都有各自生活的环境和背景作为依托,但相对来说,汤显祖提出这样的思想和观点,其难度要超过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早晨的一缕晨曦,而汤显祖是黑暗中的一束烛光。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当李建军用“互看”的视角打量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时,他看到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也看到了作家的人格力量和人生哲学。

     

        莎士比亚生活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这是一个有教养的君主所管理的社会,这样,作家才能够享有生活和写作的基本自由,安全地写作。而与之相比,汤显祖则远无莎士比亚那么幸运,他生活在万历皇帝朱翊钧统治的天下。朱翊钧平庸而低能,懒惰而任性。他管理的社会,严刑峻法,骇人听闻。在这种野蛮的时代,“即便那些勇敢的写作者,也不得不选择一种隐蔽的写作方式,例如隐喻和象征的写作方式,就此而言,汤显祖象征化的‘梦境叙事’,就是一种不自由环境下的美学选择”。

     

        当李建军从时代回到人,“互看”两位作家时,他提炼出二人差不多相同的人生哲学:汤显祖是“节制人欲及必要的虚无感”,莎士比亚则是“理性而低调的自然主义”。由于汤显祖所处的时代环境非常糟糕,他要坚守那种人生哲学并使人格不受扭曲,或许要比莎士比亚困难百倍。

     

        为什么“双星”遭到过严重的指责

     

        陈歆耕(《文学报》原社长、总编辑):两位大师级的作家、学者,曾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有过极为尖刻乃至否定性的批评。在托尔斯泰眼中,“不仅不能把莎士比亚看作伟大的、天才的作家,甚至不能看作最平常的文人”,“莎士比亚所享有的无可争辩的天才和伟大作家的声望,以及他迫使当代作家向他效颦,迫使读者和观众歪曲了自己的审美和伦理的见解,在他的作品中寻找本不存在的优点,像所有的谎言一样,是巨大的祸害。”

     

        而写过《宋元戏曲史》的王国维,对汤显祖也作出类似的批评,他认为,戏曲“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汤氏才思,诚一时之隽;然较之元人,显有人工与自然之别。故余谓北剧南戏限于元代,非过为苛论也”。面对这些尖刻批评,作者没有简单地回护,而是深入分析批评者的美学思想和趣味,以及由此产生的“偏见”。

     

        赵勇:通过仔细分析,李建军认为托尔斯泰之所以对于莎士比亚有严重的误读,关键在于其美学思想、文学理念和宗教观念。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有着俄罗斯式的虔诚的宗教意识和严苛的道德要求”,是“封闭的规则的现实主义”,而莎士比亚奉行的却是一种“开放的不规则的现实主义”,“有着大自然的气质”。以这种单一的尺度衡量莎士比亚,自然就会造成严重的错位和误读。

     

        汤显祖为何没有闻名世界

     

        陈歆耕:李建军的书中有一个重要启发,即不同语种之间始终存在转译的困境。无论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在转译过程中都必然会产生信息损耗的状况。由此带来的状况是,我们在读他国翻译过来的著作,以及他国读者读汉语文学作品,之间有无法消解的“隔”。戏曲理论家吴梅在《曲学通论 顾曲塵谈》中谈道:“若如玉茗‘四梦’,其文字之佳,直是赵璧随珠,一语一字,皆耐人寻味。”如此充满“微意象”的文字,如何译成其他语种而不失其味?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地面对这一问题,包括汤显祖在内的很多中国最经典的作家作品,为何很难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一个中国作家的文学成就,恐怕不能完全用“走出去”来衡量。他的文学成就所抵达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本国人民心中的认同度。经过翻译的文本,往往与它的原貌大相径庭。因为一个好的翻译,可以把三流作家翻译成一流作家;同样,一个差的翻译,也可能把一流作家翻译成三流作家。莎士比亚在汉语世界的影响力,得益于朱生豪精彩的莎士比亚译文;那么,谁能担当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的“朱生豪”呢?

     

        (《光明日报》12.20 李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