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新华字典》里的字音趣闻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22日   05 版)

        《新华字典》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是在1950年夏天。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曹先擢家里,记者见到了以“新华”为名的第一版字典。字典第一页的凡例第一条开宗明义:“本字典编写的目的主要是想让读者利用这本字典对祖国语文的语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都能正确地运用。”

        这个要求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曹先擢说,早在民国时期,有识之士就开始编纂所谓“现代辞书”,但很少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这是因为,“过去口语方面有所谓‘官话’,但语音的标准并不明确,书面语方面占据主导的还是文言文。”

        汉语语音有了统一标准,还是在始于上世纪初的国语运动中。1913年,民国教育部成立的“读音统一会”投票议定,以北京语音作基础,同时吸收方言的一些特点,史称“老国音”。这种“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标准音,尽量照顾了各地的方言,但却导致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完全标准地使用这种发音。曾为老国音灌制留声片的现代语言学先驱赵元任就说:“在十三年的时间里,这种给四亿、五亿或者六亿人定出的国语,竟只有我一个人在说。”此路不通,只能改弦更张。1924年,教育部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完全采用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这就是“新国音”。

        同是采用“新国音”,但《新华字典》与《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1949年8月出版)相比,前者显然更注重口语音,倾向于把百姓口头上最常用的音作为第一选择,而后者则相对传统。

        比如,“肉”在当时有“ròu”和“rù”两种读法,《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把“rù”作为第一音,而《新华字典》则把口语更多采用的“ròu”作为第一音。

        又如,在台湾影视节目中,我们常听到将“我和你”的“和”读成“hàn”,殊不知,“hàn”的发音其实发源于老北京。

        1945年台湾光复后,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魏建功带着《国音常用字汇》去普及“国语”,那里面“和”的多个不同读音中包括“hàn”。示范读音的齐铁根正是老北京,这才把“和”的“hàn”音带到了台湾,并且一直沿用下来。

        在收字、收词方面,《新华字典》也一改不少旧辞书脱离人民群众的语言实际、辗转传抄的做法。比如“垃圾”,本是吴语方言,读“lè sè”,北京话原来没有“垃圾”一词,都说“脏土”。这两个字传到北京,很多人“秀才认字读半边儿”,读成了“lā jī”。因“垃圾”用得逐渐广泛,初版《新华字典》就收录了这个词作为字头。此外,马达、摩托等近代常用的外来语也被收进了字典。

        《新华字典》修订时,总能及时吸收审音工作的成果,有时甚至在审音工作之前,“超前”地收录百姓口中广泛使用的活语言。而台湾的“国语”在几十年时间里大体还是以1932年确定的“新国音”为准。

        举个例子,初版《新华字典》中,“癌”字的读音是“yán”,从1962年版《新华字典》开始改成了“ái”。对此,曾参与1962年版《新华字典》修订的金有景撰文进行了详细说明,“在北方话里,‘癌’字本来读‘yán’,跟‘炎’字完全同音。但是,‘肺癌’跟‘肺炎’,‘胃癌’跟‘胃炎’,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硬要说成一个音,也是很麻烦的……”

        金有景说,在浙江方言里,“癌”的发音接近普通话的“ái”。他推测,很可能是北方的医务工作者听到自己的南方同行发音,觉得是个办法,就学着改变了“癌”的读音。

        但在1982年出版的台湾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中,“癌”字的读音仍然是“yán”。后来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加,“癌”在台湾的读音才慢慢发生了改变。

        (《北京日报》11.15 杨丽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