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疾病属于心身疾病,出现什么症状才适合到心身科就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孟馥通过典型案例给大家解答。
症状代表未被满足的需求
心身医学涵盖了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身障碍、精神疾病等。“心身障碍”患者的“情绪类”症状有:烦躁、疑虑、恐惧、焦虑、多想等问题;“行为类”症状有:失眠、药物依赖等。
“症状”代表了没有满足的需求。一位中年企业家被失眠困扰,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去医院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改变。咨询后得知其11岁大的儿子一直和父母同睡。父亲说:“没办法,孩子更需要妈妈,我只好把太太让给他了。”症状背后的隐情显现了:为了孩子,他们夫妻的性生活被压抑了。我问这位男士的太太:“您愿意协助先生把他的领地‘抢’回来吗?”太太同意了。从此,丈夫的失眠改善了。
心理问题是内在冲突导致的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内在冲突导致的,只有找到内在失衡的关键一环,才能因病施治。
移居国外的张女士,家境不错,三个子女都读了大学。一年前,她开始胃酸胃胀,消化不良,喉咙有堵塞感。体检结果都正常。有人建议她看心理医生。咨询中发现,她的大儿子去年做了腮腺肿瘤手术。孩子患病后,母亲陷入了自责。她认为孩子的病跟自己的苛刻教育有关。她的消化道症状,跟她的自责有关系。
人们对同样的生活事件会有不同的理解,身体承受不住刺激,就会出现症状。心身疾病的“症状”与其人格特征有关联,如患结肠炎的人容易服从听话,但内心矛盾;心脏病的人比较好胜、急躁;偏头痛想要尽善尽美等。在“生活事件引起的应激源反应强度”排序中,“丧偶”为100,排在第一位,“离婚”为73。“结婚”“工作变动”等事件也会引起应激反应。
(《中老年时报》10.10孟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