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的异体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弯圆缭绕,笔画复杂,书写不便。为追求效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隶书。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到此步入定型期。
东汉时期,统治者尊崇儒术,大力兴办文化、艺术、教育事业,隶书迎来了辉煌。当时,书法被列为官吏考试标准之一,刺激了隶书学习。光武帝之后,东汉诸多皇帝好学善书,使得习书之风遍及全国。
东汉盛行刻石树碑之风,碑石多由书法名家书写,出现了许多碑刻书法杰作,如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存于陕西西安博物馆的《曹全碑》等。此时的隶书作品,或沈古遒厚,或秀逸多姿。“蚕头燕尾”的波磔充满律动,洋溢着优雅的线条美。
经过东汉的巅峰,隶书从魏晋至明朝,历经1400多年的低谷期。从魏晋之后,楷书取代隶书占据主流。书法家虽善于隶书,但夹杂了“楷法楷式”。
唐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学艺术事业显露勃勃生机。唐代几位帝王喜好书法,太宗以行书刻碑《温泉铭》,武则天以行草撰写《升仙太子碑》,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擅隶书,其笔画丰腴,开唐代隶书新风。
书至清朝,金石考据学兴起。书家搜集和学习汉碑,直接取法汉碑隶书,研习汉碑渐成风气。至乾嘉时,隶书盛行,再现复兴之势。
清朝书法名家辈出,如以颜楷入隶的伊秉绶,以吴碑入隶的金农,以篆笔入隶的邓石如,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创造精神。其中,邓石如被视为隶书复兴的中坚人物,其书艺备受世人推崇。他精于正、草、隶、篆四体书,又能融会贯通。他的隶书雄健古茂、豪劲浑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笔画“中截无不圆满遒丽”,被时人奉为“神品”。
(《人民日报》10.6 马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