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鼻烟壶是在鼻烟壶发明近两百年后才出现的。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一个关于内画的故事,不一定非常确切,但是让人能够体会到确实有这么回事。
话说在清朝乾隆末年嘉庆初年的时候,有一个地方的官吏进京办事,由于没有贿赂上层官员,没有办成事而被困在一个地方,穷困潦倒。那时候都流行吸鼻烟,有“饭可以不吃,鼻烟不能不闻”的说法。他也有这个习惯,渐渐地他的鼻烟就吸完了,吸烟上瘾啊,他就用烟签儿刮烟壶里面的烟,结果就给挠出道儿来了,于是他受到启发,发明了内画鼻烟壶。
内画艺人都集中在京城一带,最著名的就是内画“四大家”。其中最主要的是周乐元,加上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他们四人代表了京城内画的最高水平。
我干上这行可以说是误打误撞。六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并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当时“大跃进”搞糟了,我们景泰蓝工厂里的大多数人都重新组合,正值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到我们厂区发展人,很多人都分出去了,只留下我们几个年轻人。记得是在1960年的10月,单位领导带我们几个小年轻去见叶老师,问老师说看看这几个年轻人可不可以?老师说可以。行,可以就坐下学吧。没有任何拜师仪式,老师收我们为徒的时候也没什么标准,也没要学费,那年我就已经出师了,一个月已经有三十块钱的工资了。
我的老师是叶氏内画鼻烟壶的第二代传承人。叶家是怎么学来的内画呢?京城四家都是同时代的人,他们几个上下差不了二三十年,这些人他们是怎么学的内画,谁教给他们的,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给这些人做了一个定论:没有师父,自学成才!
北京这些艺人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因为这些艺人用什么样的技艺不想让外人知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我的老师当时就是盘着腿自己在炕桌上画,从不愿意让别人进去。你若硬是闯进去的话,他那里有一块小布,迅速一盖,你什么也看不到。
虽然艺术家之间没有来往,但是他们却必须和古玩行来往。古玩行大概都知道各家的情况,你家什么样,他家怎么着。古玩行能够传递信息,起的作用非常大,有时艺人不是同时代的,通过古玩行就能知道前代人的技术。记得在我学徒那些年,我的老师叶家,一直用的那一套稿子基本都是周乐元的画篇。周乐园的画篇画得非常精细,一丝一点的小毛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套小稿子是叶仲三临摹的,我当时特别纳闷他怎么能画得这么精细、逼真呢?后来我就研究,发现这还得归功于古玩行的人啊,他们知道周乐园的东西既好卖价格又高,所以他们把周乐园的东西拿来复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把叶家请出来,给他们很高的待遇,让他们把这门内画技艺传承下去。比如说过去都是八级工资制,最高也就是八九十块钱,他们都挣到一百多块钱了,在那个时代来说已经很好了。尤其是叶家,当时属于文艺界里并没有学历的知识分子,受到这么高的重视已经很知足了。内画是他们的祖传技艺,在旧社会那会儿艺人和艺人之间都是相当保守的,更不要说传给外人了。但是在政府的感召下,他们就毫无保留地把祖传技艺传授给学员,没有任何顾忌。
我们作为学徒,是非常尊重老师的,每天很早就到,帮助搞搞卫生,为老师沏壶茶什么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内画属于很好的行业了,我当时也就十六七岁,整天坐在屋子里玩弄笔墨,工作性质又比较好,技术性又很强,所以有很多人都羡慕这份工作。
如今,京派内画鼻烟壶外人看了都说觉得挺好的,但是没人愿意学。记得前些年有的年轻的外地人到我那儿去一看,说“哎,这个东西不错,你招徒弟吗?”我说:“招!”“有没有钱呢?”我说:“招徒弟还给钱呢?”
其实也难怪,年轻人不愿意学,学习内画技艺的时间比较长,学完了还需要一段时期使自己的技术成熟起来。对于新人来说,画完了还不是百分百能卖出去,自己买原料,辛辛苦苦画完了还得自己跑销路,所以很少有人来学。甚至这两年我都想和残疾人学校联系一下,有些腿脚不好的美术爱好者他们画得也非常好,让他们学习的话总算是有年轻人传承了。
(《京派内画鼻烟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守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