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
讨论晚清科举问题,就要提及时代名人肃顺。肃顺在咸丰皇帝即位时,就干到了内阁大学士的高位。四十二岁时,身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兼都统。他的威力之大,无法细说,却也因科场反腐受朝廷指责。
咸丰八年(1858年),权高位重的大臣柏葰受命主持顺天乡试。顺天乡试是为国家选拔储备人才的重要考试,历来为作弊、投托者所追逐。也就是在这次重要考试中,一向有“素持正”之名的柏葰犯了致命的错误。考试作弊情况被纠弹,咸丰皇帝命复查,结果一下子查出五十份有问题的答卷,史称“文宗震怒”。
偏是天公不作美,咸丰皇帝派出复查此案的大臣是怡亲王载垣,而柏葰一向又与载垣、端华、肃顺三人的关系很紧张。案件复查中,查出了柏葰家人靳祥徇私的事情:靳祥受罗鸿绎之托,向柏葰讲情,取罗鸿绎入榜。柏葰答应罗鸿绎将场外代答的试卷送进去,调换现场答案。肃顺抓住铁证,置柏葰一死。
这个案件不乏肃顺挟嫌报复的成分,因为在当时,这种事情非常普遍。身跨大清与民国的文化学者徐珂在其笔记《清类稗钞》所记科场诸事,当算是对柏葰事件时代背景的写照:京师凡有考试,无论大考小考,人们都争相提前拿到考试题目。考生去拜访考官,递张纸,纸上写几个让别人查不出头绪的文言文虚词。在这几个字下,画一个黑色墨圈的人,表示愿出白银一百两拿到考题,而画个黄色圈的人则表示愿出一百两黄金拿到考题。有一次科举时,某考生打通了关节,考官告诉他,写八股文时要连用四个“一”破题,便能中前几名。该考生如应而行,写道:“儒一而不为一,圣人一勉之一诫之焉。”如此写法,可以说是狗屁不通,但该生偏偏就中了进士并名列前茅。
清代文人自动承袭明时之弊,科举时抄写范文也成了一大奇观。乾隆年间著名文人彭芸楣任浙江督学,一次到某地主持考试,收卷后,大为惊诧:该地生员质量很差,没一份卷子合格。倒是有三位抄范文的人,答卷尚可:第一个原来照抄,另两个则对范文各稍作段落顺序变动,也勉强可看。彭督学就将这三人列为前三名,予以公布。他对前来看榜的生员们说:“能把从小读的范文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记性不错,应当鼓励,所以取他为第一。”
在道光咸丰两朝不可一世的权臣肃顺,在科场上反腐以树自己威信,但也就是这件事,在他政治失败之后,受到指责。御史任兆坚上疏,要求为柏葰平反昭雪,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接奏后,将信件转给刑、礼两部合议。不久,两部的意见就变成了圣旨,诏曰(今译):
“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因为法条上没有仅就接受人情委托而治罪的明文规定,就比照泄露国家机密罪给柏葰判了立即处斩的刑罚。这个判决主要是载垣等人平日与柏葰有私怨而行的报复。考虑柏葰在皇宫内办理国务多年,现在我当考虑法外开恩的仁慈之心了!”
很快,具体的补偿办法出来了:把身为候选员外郎的柏葰的儿子钟濂破格提拔,“赐四品卿衔”,并立刻补办正式任命手续,以六部郎中的职务使用。
(《宿醉的王朝》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