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研界统称为SCI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又叫科学引文索引,已有5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评价工具,SCI影响因子有一定的口碑和说服力。
SCI历史上曾几经“倒手”,它本是由美国的科学信息研究所独立编制发布,但1992年科学信息研究所被汤森公司收购,此后随着汤森公司和路透社合并,“东家”又变成了汤森路透。不久前,汤森路透又决定将其出售给和科研毫无关系的私募股权公司Onex和霸菱亚洲投资,让人们看到了它商业性的一面。而对其商业性的忧虑之外还有更深的担忧:科研评价体系是否过于依赖SCI了?
比如,中国加入这一体系后,近年来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2014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超过日本和德国,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10年来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跃居世界第4位。指标的突飞猛进,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科研水平的发展,但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实际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不像这些指数所显示的那样“猛”。
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霍国庆教授认为,SCI以及类似的指标,实际上是第三方机构为了盈利而做出的产品,近年来它们甚至专为中国量身定制出各种排名、指数,这些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科研水平。SCI指标被很多科研机构当做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成为申请经费、评奖和评职称的主要依据,暴露很多弊端。在这种导向之下,发SCI论文成为研究人员做科研的出发点和首要目的,而不是国家需求或个人兴趣;其次,很多科研项目止于发表论文,没有实现成果产业化,也就没有真正转化为竞争力。
不少学者认为,单纯统计SCI论文数量,只是在科研管理水平不够高时采取的一种粗略方法。摆脱“SCI依赖症”还有待科研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或许,只有让SCI“走下神坛”,才能让错位的科研评价标准重新复位。
(《新华每日电讯》7.29 杨骏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