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 文摘报 》( 2016年08月02日   05 版)

        岁月流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图文并茂的连环画,见证了几代人对文学、美术的热爱与向往,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生活的缩影。5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中厅,还原的是连环画的起源和发展———从清末的木版年画“三国演义”,到民国的西学东渐,逐步把西方的绘画方法和图画书的概念引入消化;再到抗战时期艰苦环境下版画连环画大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的宣传武器;解放前连环画进入成熟期,涌现了《三毛流浪记》等一批优秀作品。这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是李毅士的《长恨歌画意》,难得一见,绘于民国初年,保存相当完整。画作用纸本水粉细腻地描绘了唐明皇和杨贵妃那段悲欢离合的故事,三十幅原作精彩的画面足见作者的功底。李毅士留学英国,从画面上可以看出,他的创作风格流露出英伦严谨细腻的水彩画特点:人物造型和透视准确逼真、注重光影刻画、场面宏大注重整体效果。这些过人的优点使得这套画在同时期的连环画中脱颖而出。

        移步东厅,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创作高峰时期的经典作品映入眼帘:王叔晖的《西厢记》、任率英的《桃花扇》、卜孝怀的《李逵闹东京》、刘继卣的《闹天宫》……这期间的连环画创作出了大量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与出版社有计划、成规模地安排选题、编绘和出版有关。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政治导向外,也因为连环画的发行量大、稿酬高,让画家们可以暂时搁置个人艺术创作,投身于连环画的创作当中。当时一般一幅画稿要画一个多月,一幅人物的小稿改几十遍那是常事,甚至定稿后,作者还是不满意,从原稿上还是能看出不少改动抠补的痕迹。这些作品都是用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显示了画家过硬的基本功。一片盔甲,一朵云彩,一块衣褶,用淡墨一遍一遍地晕染,染上十几遍之多;然后上色,这样出来的效果才浓重深厚。大家们对艺术创作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晚辈们汗颜。

        西厅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伤痕文学”时期的作品,它们多取材于那个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人到中年》《枫》《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都构成了一种时代指向性非常强的文化记忆。其中尤劲东的连环画《人到中年》更为出彩。画作用形象描绘当时知识分子的遭遇,艺术地再现“普通人”的心路历程。图像化、高度概括的绘画语言对主人公陆文婷及其生活的真切描述,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而深刻的共鸣。其实文学作品里对陆文婷的形象描写不多,画家想要塑造出一位集中了女知识分子普遍特点的艺术化处理过的形象,这个度很难把握,最终他在体育出版社找到一位女编辑作为陆文婷形象的创作模特,绘画过程中又融入了典型化的处理,比如头发盘在脑后,前额没有刘海,朴素而沉稳;面部额头微凸、双眉微垂,一种内向表情;衬衣的白领翻在外面,有一种洁净感……素雅端庄的主人翁形象就这样通过连环画中的人物形象铭刻在观众的脑海里了。

        60到80年代生人往往都会有一段和“小人书”的不解之缘,它承载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成长记忆。走过百年之后,中国的连环画发展因题材陈旧、创新性不足等原因,市场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日韩漫画却逐渐迎合甚至引领了一部分当代青少年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让人警醒的一个信号。

        (《文汇报》7.20 文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