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采风问俗

    好麻不怕沤

    《 文摘报 》( 2016年08月02日   05 版)

        在皖北乡下,老辈人在教训小孩子要吃苦时,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好麻不怕沤!

     

        “沤”这个字,恐怕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很难理解。譬如,把水和秸秆一同放到田里,长时间浸泡发酵,叫“沤田”,其实,沤的过程,也就是制作草木肥的过程;把成捆的麻秆系好,放到乡间的沟渠里去沤,谓之“沤麻”。

     

        麻是旧时乡间较为常见的一种作物。细长的麻秆,葱绿的叶子,匀称地长在乡间的沟渠之畔,在初夏的阳光里,尽显葱绿,远远地望上去,一排排葱碧,煞是惹人喜欢。

     

        我总觉得,麻就好像是乡间长大的人。麻到了成年,麻秆上逐渐出现了粗糙的纹路,就好比一个人,越年长,皱纹越多,资历越老,越讨人尊重;麻身上的纹路,代表着麻的韧皮纤维,越粗糙也就越成熟。纹路的多少,往往决定了一株麻是否称职。

     

        人在老迈之后,生命就会终结,死亡之后,往往要讲究“入土为安”。麻又何尝不是如此,麻老了,会被人用镰刀割下来,去掉叶子,用一根稍细一些的麻条子扎成捆,埋到乡间沟渠的淤泥里去沤。沤过了十天左右,麻皮与麻秆脱离,被扒下肉身,丝丝缕缕地被揭下来,清水滤一遍。沤麻,对于麻来说,是换得它生命涅槃的一场修道。

     

        而麻与人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旧时的乡间没有尼龙绳,麻绳就是最常用的捆绑工具,还会被变成麻鞋,在皖北地区,称之为“龙窝”,乡人多会自我娱乐呀,如此粗糙磨脚的麻鞋,给取了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

     

        在故乡亳州的乡间,往往一位少年的成长也伴着一株麻的成长。麻长歪了,要被农人割下来,孩子们稍有挫折就打退堂鼓,就要被长辈拉到一块麻田里训诫,你要学做一棵麻,好麻不怕沤,不光沤不烂,而且越沤越有价值。被训诫的孩子们,点头如雨,似那风里起伏的麻。

     

        犹记得旧时乡间,每到夏末,就有许多少年,拿着被扒了皮的麻秆,在黄昏的风里追逐嬉戏。当然,他们也把心底的秘密,用铅笔写到光滑的麻秆上,埋到屋后的园子里,据说,这样做,就能梦想成真。

     

        (《人民日报》7.20 李丹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