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统一的最大功臣,非俾斯麦莫属。1862年9月末,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兼外交大臣。上台时,他在议会的演讲中公开声称,只有“铁与血”才能解决问题,被称为“铁血宰相”。但他并非是个一味强硬的莽夫,而是一位精于外交手段的外交家。
寻求与敌人的共同利益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德国人居住的荷尔斯泰因公国和石勒苏益格公国长期以来从属于丹麦国王,它们始终与丹麦组成一个共主邦联。1863年,俾斯麦就任首相第二年,丹麦新国王即位,将这两个公国完全吞并,引起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强烈抗议。普丹之间,必有一战。
德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奥地利。要统一德国,普鲁士必须与奥争霸。普奥之间,必有一战。
此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梦想恢复其伯父拿破仑一世的辉煌,重建帝国,对德意志西南四邦的操纵与控制更加严厉。要统一德国,必须收回西南四邦。普法之间,必有一战。
这三个邻国,都是德国统一绕不过去的门槛。俾斯麦决定利用诸大国间矛盾,孤立敌人,各个击破。
他选择丹麦作为首打对象,因为丹麦违约吞并荷尔斯泰因公国和石勒苏益格公国在先,为他提供了进攻丹麦的“合理性”。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奥地利,丹麦吞并的此两邦与奥地利利益攸关。
俾斯麦通过谈判、磋商,让利给奥地利,说服其最后同意与普鲁士一同向丹麦开战,二者平分战利品。1864年2月,普、奥向丹麦开战,丹麦战败。同年10月,签订和约,丹麦放弃这两个公国,分别为普、奥占领。
“利害”与“是非”双重功效
在联合对丹麦的战争中,普鲁士摸清了奥地利军队的底细,为日后击败奥地利提供了条件。同时,关系紧密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分属普、奥,成为两国不断摩擦的根源,为普鲁士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借口。
俾斯麦认识到,此时的国际形势对普鲁士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元气大伤,被剥夺在黑海保有舰队的权利。为了确保俄国不支持奥地利,俾斯麦对俄表示愿意协助俄国取消有关“黑海中立”有关条款。英国一直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深恐法国强大,因此反希望普鲁士能强大到牵制法国。最可能支持奥地利的是法国,俾斯麦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会默认法国吞并卢森堡及莱茵河地区,换取法国在普、奥战争中的中立。意大利的威尼斯仍在奥地利统治之下,这个“天然”盟友,俾斯麦当然不会放过,1866年4月与意大利订立攻守同盟。同盟规定如果普鲁士向奥宣战,意大利也必须同时向奥宣战,打败奥地利后,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
战前两个月,俾斯麦提出实行普选,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全德议会的主张。此时的德意志工人运动蓬勃展开,社会民主党已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在普奥战争中,工人党既不能热衷于普鲁士专制主义,也不能热衷于奥地利的愚化政策,但现实是普奥战争只能在二者之间作选择,那么就希望、并且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普鲁士军队取得胜利。
普奥战争中,俾斯麦以“利害”获得了外部功利层面的外交成功,又以“是非”获得了内部各阶层价值层面的支持。
政治家与赳赳武夫
普奥战争结束后,普鲁士与法国关系开始紧张。
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沙贝拉被推翻,临时政府决定寻找适合的继承人。俾斯麦暗中派人到西班牙收买临时政府,提议由与普鲁士国王有远亲关系的利奥波德亲王继任国王。1870年6月此消息泄露,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极为愤怒,利奥波德亲王只好放弃西班牙王位。但拿破仑三世并不善罢甘休,要普鲁士国王保证永不同意霍享索伦家族成员继承西班牙王位。
对法国这一要求,普鲁士国王温和婉转拒绝,并将情况电告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的俾斯麦修改了普鲁士国王电文,使其带有侮辱的口吻,然后公之于众。拿破仑三世果然上当中计,怒不可遏,未经准备就在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正式爆发
然而法军进攻并不顺利,很快就被普鲁士军队击退。普军不久就反守为攻。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
1871年1月18日,在大获全胜、进军巴黎的情况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以胜利者的姿态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自立为皇帝,标志德国统一的完成。
这三场完成德国统一的战争,每场战争的前前后后,俾斯麦都进行了成功的外交活动。他确实相信“铁血”的力量,但他并不迷信武力,因为他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不是穷兵黩武的赳赳武夫。
(《经济观察报》7.25 雷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