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流传至今仍很有音律感、韵律感,对照许多北方方言看,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保存了许多远古的文化信息。现在太原人、晋中人说的方言有部分是唐朝人说的话,甚至是更久远的祖先说的话。
山西历史上有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等大诗人。他们肯定不会说当今的普通话,而用普通话去朗读唐代山西诗人的作品,许多韵味出不来。例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读和用太原话读,韵味是完全不同的。
山西是戏曲大省,“打金枝”“下河东”等音乐曲牌是当地的音调,道白用的是方言。例如北路梆子(即雁剧),以晋北方言为基础,吸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而山西的地方戏曲大都是用方言区来命名的剧种。
山西方言还充满幽默感。以前人们打煤糕时要去煤场买煤,常听人们说:“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讥讽走后门、拉关系。山西方言中对“二”的运用,简直妙不可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例如“二流子”“二癞子”“二不楞”等。在太原地区,一个“头”字还有三种说法:太原城里人叫“得老”,小店一带叫“得老蛋子”,柴村一带叫“骷髅”。晋中一带说的“谝打”“倒歇”就比“聊天”生动、亲切得多。“流舔”就比“拍马屁”更为形象、生动。
@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