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7月21日 星期四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探源

    《 文摘报 》( 2016年07月21日   06 版)

      《西游记》在清代被视作一部阐述“金丹大道”(现代学术界称之为“道教内丹学”)之书,我们尝试从道教内丹学角度去探求孙悟空形象来源。

      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在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中是有明确提示的。比如,《西游记》目录和部分正文称孙悟空为“心猿”,其中的诗词则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据现存文献记载,“心猿”这一概念最早应是源于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在南朝至明代以前的三教文献及文学作品中,都使用过“心猿”这一概念。在金元时期的道教内丹学经典中,“心猿”的出现频率尤其高,如《重阳全真集》:“意马心猿休放劣”;“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锁”等。“心猿”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

      我们注意到,《西游记》在称孙悟空和白龙马为“心猿”和“意马”的同时,还称猪八戒为“木母”,称沙悟净为“土母”和“黄婆”,并提示“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在道教内丹学中,“木母”指代元神,指人思想意识的本体;“土母”和“黄婆”皆指意念;“木母”“土母”和“黄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可指代人心。同时,“心猿”“意马”和“木母”“土母”“黄婆”组合在一起则是道教内丹学特有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西游记》中的“心猿”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

      孙悟空形象的另一个来源是“道体”。按道教内丹学的说法,人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得道”之后,身心都会发生质变,具有各种神通,此时的人即称为“神仙”,“神仙”之体即所谓的“道体”。

      “心猿”和“道体”与孙悟空形象特征吻合,而且《西游记》第2回孙悟空拜师学艺的故事也明确告诉我们:孙悟空正是跟随须菩提祖师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成为了“神仙”,才具有了千变万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

      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及“道体”是孙悟空形象的直接来源。这是在尊重百回本《西游记》文本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7.5 郭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