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及老龄化问题的一些研究认为,流动人口的加入大大延缓了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北京市不断升高的老龄人口比重,也被解读为“高龄少子化”的必然结果。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劳动年龄人口时,很可能忽视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老龄人口的机械增长问题。
由于在京登记结婚的夫妇只要一方具备北京户籍即可,因此本地人口、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可以形成八类夫妇组合。北京近年的婚配模式分布及可能的随迁老龄人口估算结果可见,在近10年总共108.25万对初婚夫妇(双方均为初婚)中,仅有约40%为本地人口的组合,其余60%都属于“两地婚姻”,其中“迁移男+迁移女”“迁移男+流动女”和“流动男+迁移女”这三类“双外来人口组合”的比例总体上已经超过20%且有显著的逐年上升的趋势。
两地婚姻的增加,“异地养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婚姻数据库所涉及的人群主体恰好是我国步入成年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这意味着每一位定居北京的新移民背后都有两位可能随迁入京的老人。在极端情况下,每一对“外来人口+当地人口”的组合将产生两个老人的入京需求,“双外来人口组合”则相应产生四个老人的潜在人京需求,由此我们可以估算,2004年以来的两地婚姻可能引致约180.3万的随迁入京老人。
虽然不是所有的外地父母都会来京养老,这种随迁不会集中爆发而是逐步释放;但老龄人口的机械增长无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此外,北京常住人口中还有大量“双流动人口”夫妇未包含在数据库中作为估算基数,与之相关的随迁人口规模亦不容小觑。
从长期看,随着新移民的父母一代逐渐步入高龄,投靠在京子女的需求会越发凸显,北京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很可能会加速向老龄化偏移。
(《人口学刊》2016年第2期 高颖 张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