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7月21日 星期四

    读书所为何事

    《 文摘报 》( 2016年07月21日   06 版)

      大家肯定想过,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所为何事?这个问题,估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我还是想请大家温习孔子说的两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孔安国的解释是:“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二程的解释是:“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朱熹《论语集注》引)就是说,“为己之学”是为提升自身的修养而学,学习的目的是为完善自身。而“为人之学”则是为别人而学,或者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或者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为人之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学问和自身人格不发生关系。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似乎很有学问,但其人品却让人不敢恭维,对这些人而言,学问只是知识和书本的堆积,与人的知行和修养无关。

      有学位不等于有学问,有学问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教养其实最重要,又最难以养成。孔子说的“为己之学”,就是教养完善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践履,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和人格境界。就个人而言,教养的养成,是伴随一生的事情。

      这里,有必要和大家重温黄庭坚的一段话,以此和大家共勉:

      “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书缯卷后》)俗与不俗,关键在于大节,“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才是真正的不俗。如何能做到不“势利”?那就要对金钱、权势、地位、利益的诱惑保持警惕,坚守人格的尊严,不断通过“为己之学”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

      在北大中文系2016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羊城晚报》7.17 张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