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北”防护林,外界一直多有质疑,最近一次,是因为甘肃、京津冀地区突如其来的强沙尘暴天气。有些人甚至嘲讽,这个耗资上百亿、建了近40年的工程几无作用。对此,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总工程师武爱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三北”地区的荒漠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荒漠化呈迅速扩展之势;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荒漠化相持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以后,沙漠化开始呈现逆转之势。这其中三北防护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三北”地区大概有荒漠化土地近150万平方公里,除了沙漠,大概有40万平方公里左右有治理潜力。按照现在每年治理3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还需要至少100年。
有专家认为,在沙漠化地区人工造林会消耗大量地下水,这种观点是对的。像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都在400毫米以下,大规模种树尤其是乔木林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但以前我们一直强调多种树,导致中间走了一些弯路。这几年,“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就更加注重科学性了,比如采取“以水定林”方法,决定一个地方到底是种灌木还是乔木以及种多少树。
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不意味着“三北”防护林建设到现在越来越容易,反而是越来越难了。因为过去近40年把容易治理的地方基本治理好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条件越来越艰苦。国家的补贴标准也比较低,与造林的实际投人差别很大,并且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意拿出土地来造林,想留着土地干其他的事情,造林地块的落实情况也比较难。
外界对“三北”防护林的争议有些问题有道理,有些是比较片面的。比如说,有人认为一般十几米高“三北”防护林把风挡住,让雾霾来了,这种观点就是很滑稽的。比如刚才提到的在沙漠地区造林影响地下水平衡,这种观点就是正确的,也会在我们实际操作中采纳。
(《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第25期 王元元)